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传播”即“政治”——“政治传播”视角下的中国传播史研究框架

发布时间:2018-03-24 02:34

  本文选题:政治传播 切入点:大众传播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国大众传播史的梳理和研究,认为"传播即政治"的命题在中国大众传播史的视阈下显著呈现。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生态始终融合在政治生态中,各个时期的政治结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底层结构,其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是当时政治活动的一种反映。中国大众传播史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诠释着"民主""专制""新知""启蒙""解放""革命"等政治核心话语。具体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演进是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的碰撞下演绎叠进的;在社会制度交割的关键时期大众传播媒介总是扮演着"新知""启蒙"与"解放"的工具之角色;其在历史发展的多数时期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而存在;目前正在经历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媒介革命"。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combing and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oposition of "communication is politics" is obviously pres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China. The ecology of Chinese mass media is always integrated in the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ch period is the bottom structure of mass media. The various phenomena it presents are a reflection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at that time. The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China has interpreted the political core of "democracy", "autocracy", "new knowledge", "enlightenment", "liberation" and "revolution"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s that the birth and evolution of the mass media is superimposed under the collision of "democracy" and "despotism"; The mass media always play the role of "new knowledge", "enlightenment" and "liberation"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ocial system delivery, and they exist as "class struggle" tools in most period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 is going through a media revolution based on postmodern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社交媒体对社会政治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15ZHA003)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智;;论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班允凤;;论互联网时代政治传播的个性化与多元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臧鹤;柯清娜;史俊兴;;网络媒体对内政治传播的观察与思考[J];青年记者;2009年33期

4 张涵嫣;;试论网络政治传播[J];社会科学家;2009年11期

5 荆学民;施惠玲;;政治传播不能丢掉“宣传”的基本特质[J];青年记者;2010年24期

6 刘文科;张文静;;第三代政治传播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7 陈晨;;网络环境下的中美政治传播比较[J];新闻世界;2010年12期

8 刘建平;;日本情绪化对华政治传播及其效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9 白文刚;;政治传播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苏颖;;多元共识社会中中国政治传播的转型思路[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潘祥辉;;依赖律·竞争律·适应律——政治传播规律的生态学解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张宁;周一凝;;全民恶搞政治:作为一种政治传播的特点与影响分析[A];新闻学论集第28辑[C];2012年

3 白杨;;网络流言对政治传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5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邹旭怡;;当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态及其制度建构[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圆桌对话“传播媒介与都市空间生产”嘉宾简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陈叶军;有温度的政治传播话语才能入耳入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潘祥辉 浙江传媒学院;去科层化:互联网在政治传播中的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秀文;浅议电视的政治传播功能[N];中华新闻报;2006年

4 黄旭;安全·融合·创新[N];解放军报;2014年

5 胡正荣;解析媒介当代迷思[N];经济观察报;2005年

6 宫玉聪;用正义与真实驱散“游戏妖魔”[N];中国国防报;2013年

7 张怡;博客传播的掣肘因素及应对措施[N];中华新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n,

本文编号:1656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656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d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