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关于南京大屠杀报道的研究(2006-2016)
本文选题:凤凰网 + 南京大屠杀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凤凰网从2006年至2016年共11年时间里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认真梳理凤凰网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从主题与分布时段出发,分析文章特点与评论特征。凤凰网整体的集体记忆呈现出流变的特征,包括由个人记忆向集体记忆流变,由国家记忆向国际记忆流变,纪念意识向政策意识流变,以及集体记忆构建强度由弱到强的变化、集体记忆建构主题向纪念主题的流变,受众群体向更大范围流变和报道的群体在日本国内与中国国内的变化以及在流变过程中所变现出的特征。凤凰网对于南京大屠杀报道文章体现出包括社会性、客观性、紧迫性在内的各种特性,也构建出了凤凰网独特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包括仪式化叙事以及纪念语境变化等等。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关于凤凰网及新媒体构建中集体记忆的局限,包括与我们中华民族意识相关的内容以及集体记忆的断裂与冲突,对于评论的探究能够得出文章主题在受众群中体现出来的效果以及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集体记忆不会淡化的结论。通过对凤凰网中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章的研究,能够看出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有着巨大联系,无论是纪念日的确立,还是社会新媒体的发展,都对南京大屠杀报道产生的效果及形成的集体记忆有着重要影响。也体现出凤凰网作为媒体,不仅体现在媒体经营方面的新理念,也体现在媒体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要求上的进步与发展。
[Abstract]:Taking Phoenix New Media's reports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11 years from 2006 to 2016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 careful analysis of Phoenix New Media's report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starting from the theme and the distribution peri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cle and comments. Phoenix New Media's collective memor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 including from individual memory to collective memory, from national memory to international memory, from memorial consciousness to policy consciousness, and from weak to strong collective memory construction intensity. The theme of collective memory construction changes to the theme of remembrance, the audience group changes and reports the changes in Japan and China,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re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Phoenix New Media's articles on the Nanjing Massacre show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ociality, objectivity, urgency, etc., and he has also constructed Phoenix New Media's uniqu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Including ritualized narration and commemorative context changes and so 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we also found some limitations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in Phoenix New Medi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including the contents related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our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upture and conflict of collective memory. The research on the commentary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is reflected in the audience and the collective memory related to the Nanjing Massacre will not be dilu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Phoenix New Media, we can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has a great connection with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ether i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niversary 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 media. Both of them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report of Nanjing Massacre and the format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Phoenix New Media, as a media, not only embodies the new idea of media management, but also reflects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edia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罪行铁证如山[J];档案与建设;2000年08期
2 刘维荣,林挺;南京大屠杀亲历档案──魏特琳日记[J];档案;2001年06期
3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J];全国新书目;2001年02期
4 王炳毅 ,金萍;德国为何藏有“南京大屠杀史料”[J];档案时空;2003年11期
5 王炳毅 ,金萍;德国档案馆为何藏有“南京大屠杀”史料[J];北京档案;2004年12期
6 刘维荣;真相:从魏特琳日记档案看南京大屠杀[J];档案天地;2004年06期
7 孙锦云,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前夕逃难记[J];档案与建设;2005年05期
8 ;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J];国际新闻界;2007年12期
9 孙宅巍;;改革开放给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带来勃勃生机[J];档案与建设;2008年09期
10 ;在巴黎多媒体光盘大奖赛上“南京大屠杀”光盘反响强烈[J];档案与建设;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孙宅巍;;论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5 李习文;;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对外传播[A];公共外交季刊2011夏季号(总第6期)[C];2011年
6 周华;;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不容否定[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7 姜玉春;;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德国大使馆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之死[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8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姚群民;;《救国时报》在海内外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述评[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倪秀萍;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巡展到武汉[N];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蔡玉高;南京大屠杀史实巡展吸引观众六十万[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连红 潘伟伟 吴昌红;旅日华侨资助南京大屠杀研究[N];新华日报;2004年
4 王东满邋王如何;《〈永远的纪念——抗战在山西〉暨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大型书画诗文展开幕[N];人民代表报;2007年
5 蔡玉高 黄歆;本多胜一:揭露南京大屠杀日本记者第一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茆雷磊;台新版历史教材不提南京大屠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蔡玉高;一美籍华人捐赠367件南京大屠杀新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颜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揭牌[N];新华日报;2006年
9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蒋信伟;南京大屠杀,走进学术研究的深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记者 左中甫邋通讯员 杨啸;她让众多西方人加入南京大屠杀研究[N];南京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霞;新闻媒体中的南京大屠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志秀;美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见证、传播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仇凯;论以色列的大屠杀教育—兼论对我国中学南京大屠杀教育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4年
4 鲁贵洋;唯物史观与《南京大屠杀辞典》编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艺毅;日本报纸在南京沦陷前后的报道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辛洁;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D];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
7 安博;南京疯女人:《南京安魂曲》的精神哀悼和集体忧郁[D];南京大学;2013年
8 陈新;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南京大屠杀内容的教育价值[D];鲁东大学;2015年
9 李杰;《人民日报》的国家公祭日报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杨夕文;“后记忆”视域下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创伤叙事[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4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184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