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关联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舆情关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层出不穷的舆情事件加大了社会风险系数。单一舆情事件与事件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一旦某一起舆情事件爆发会导致关联事件集中呈现,从而延长舆情事件兴奋期,加剧了舆情演化的复杂度,为舆情管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因而,研究热点事件舆情之间的关联关系,探讨舆情事件衍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证等角度对网络舆情关联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全文阐述了舆情关联的类型及模式,将舆情关联按关联要素、关联范围等进行划分,分别分为主体关联、主题关联、情绪关联和舆情簇、舆情集,并从时空和符号两个层面总结舆情关联的模式为横向关联模式、纵向关联模式、横纵向交叉关联模式和标签衍生模式、原型叙事模式、情感共鸣模式;探讨了舆情关联的形成机制与原因,总结舆情关联的形成机制为聚焦机制、扩散机制、共振机制、联想机制,并从社会、网络、媒体、公众四个角度分析舆情关联的成因;构建了舆情关联量化模型,提出了舆情关联度概念,并结合具体舆情案例对舆情关联量化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研究,本文认为舆情关联是舆情演化的重要现象,其能够延长事件的兴奋周期,促进问题的深刻认知,推动问题的有力解决,但同时容易造成公众认知的固化,加大社会隔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如何防范舆情关联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提出:提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建立热点舆情追踪机制,加强关联舆情数据库建设,加强媒体管理和网民引导,建立快速的、立体的舆情应对体系。另外通过实证研究可知,在舆情关联的判定因素中,事件主题关联占有最大比重,即要判断两起舆情事件是否关联,首先在于判断事件主题是否相关。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情事件 舆情关联 关联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综述13-20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3-18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8-20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0-21
- 1.3.1 研究思路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4 创新点21
- 1.5 核心概念界定21-24
- 第2章 网络舆情关联类型与模式24-35
- 2.1 舆情关联类型24-30
- 2.1.1 关联要素划分24-26
- 2.1.2 关联范围划分26-30
- 2.2 舆情关联模式30-35
- 2.2.1 舆情关联时空模式30-32
- 2.2.2 舆情关联符号模式32-35
- 第3章 网络舆情关联形成机制与原因35-46
- 3.1 舆情关联形成机制35-37
- 3.1.1 聚焦机制35-36
- 3.1.2 扩散机制36
- 3.1.3 共振机制36-37
- 3.1.4 联想机制37
- 3.2 舆情关联形成原因37-46
- 3.2.1 社会结构性压力37-39
- 3.2.2 互联网连接本质39-41
- 3.2.3 媒体属性作用41-43
- 3.2.4 公众认知框架43-46
- 第4章 网络舆情关联量化模型的建构与运用46-58
- 4.1 网络舆情关联量化模型的建构46-53
- 4.1.1 舆情关联量化模型的建构思路46-50
- 4.1.2 舆情关联量化模型的建构步骤50-53
- 4.2 舆情关联量化模型的运用53-58
- 4.2.1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53-54
- 4.2.2 青岛大虾事件和哈尔滨天价鱼事件54-56
- 4.2.3 两组事件舆情关联度带来的启示56-58
- 第5章 网络舆情关联影响与建议58-65
- 5.1 舆情关联产生的影响58-61
- 5.1.1 正面影响58-60
- 5.1.2 负面影响60-61
- 5.2 基于舆情关联影响的对策建议61-65
- 5.2.1 提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62
- 5.2.2 建立热点舆情追踪机制62
- 5.2.3 加强关联舆情数据库建设62-63
- 5.2.4 加强媒体管理和网民引导63-64
- 5.2.5 建立快速立体的舆情应对体系64-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年15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吴明友;;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24期
4 张丽红;;试论网络舆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J];前沿;2008年04期
5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年04期
6 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8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9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10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251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