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资源耗竭等等。如何规避这些负面效应的产生,协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公共问题。而公众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从科学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在享有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现实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影响。可以说,科学技术与公众的现实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公众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热情不断升温以及科学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舆论作为集中反映公众对于社会事务和问题的态度意见的风向标,在社会监督、价值整合、道德示范、社会褒扬等方面都日益显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大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公众舆论。公众舆论对社会生活的监督作用虽然日益强大,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公众舆论的力量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一方面源于管理层和科学共同体没有对公众舆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另一方面也和公众舆论主体自身的局限性有关。譬如,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还不高,对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认识只能停留在问题本身层面上,不能对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譬如科学思想和方法,做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虽然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但也分散了公众舆论的注意力,舆论碎片化、极端化现象频现,使得公众很难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公众舆论力量难以凝聚。尽管存在不足和缺陷,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中公众舆论的强大潜在作用力,并力求将公众舆论的潜在作用力转化为现实约束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三个主体:管理层、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管理层作为科学技术政策和措施的最终决策者,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公众舆论对于管理层的政策措施的反馈反映了公众对于管理层的支持或者质疑,有助于管理层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当管理层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不符合公众诉求之后,公众舆论一旦以爆发模式表现出来之后,就会迅速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管理层调整策略,保证科学技术的发展遵从“扎根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不断壮大和规范化的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施者,不但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专业性的参考和建议。对于科学共同体,公众一方面需要其提供专业的知识来答疑解惑,同时公众舆论强大的社会褒扬和道德示范作用既可以满足科学共同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又会以舆论压力的形式规范和制约其学术行为。目前,公众舆论在对科学技术发展中显现出来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众舆论对科学技术深层次关注度不够、在科学技术事业中实际作用力比较弱、舆论失真和恐慌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切实发挥公众舆论在科学技术事业中的作用,要从三方面工作入手,将公众舆论的潜在作用力转化为现实约束力: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水平,能够准确把握科学技术信息、实现批判性的再传播;深化科普建设,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舆论失真和恐慌的发生;建立舆论监督引导机制,加强公众舆论和管理层、科学共同体的交流,重视舆论领袖的作用,引导公众舆论理性、健康发声。
【关键词】:科学技术 舆论控制 机制 科学素养 媒介素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G30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2
- 引言12-16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2-13
- 1. 选题背景12-13
- 2. 研究意义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3-14
-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14-16
- 1. 研究方法14-15
- 2. 主要创新点15-16
- 一、舆论概述16-25
- (一) 舆论的定义16-17
- (二) 舆论的形成17-19
- 1. 舆论形成阶段的划分17-18
- 2. 舆论形成的模式18-19
- (三) 舆论的结构和特征19-22
- 1. 舆论的结构19-21
- 2. 舆论的特征21-22
- (四) 新媒介时代舆论的新特点22-25
- 二、科学技术发展舆论控制的必要性、机制和作用25-33
- (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的必要性25-28
- 1.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需要舆论引导和控制25
- 2. 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25-27
- 3. 舆论控制影响科学技术的社会选择27-28
- (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机制28-30
- (三) 科学技术发展舆论控制的作用30-33
- 1. 舆论的社会褒扬功能30-31
- 2. 舆论的道德示范功能31
- 3. 舆论的价值整合功能31-32
- 4. 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32-33
-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45
- (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存在的问题33-38
- 1. 公众舆论对科学技术发展关注度偏低33-34
- 2. 公众舆论对科学技术的控制效果弱34-36
- 3. 公众舆论对科学技术控制的失真36-37
- 4. 公众舆论对科学技术控制的群体恐慌37-38
- (二) 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38-45
- 1. 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发展不平衡38-39
- 2. 公众媒介素养水平不高39-42
- 3. 舆论群体的非理性42-43
- 4. 公众舆论保障机制的缺失43-45
- 四、完善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对策45-54
- (一)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水平,规避舆论失真和恐慌45-47
- (二)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提升舆论关注热情47-50
- 1. 抓好基础教育工作47-48
- 2. 有效开展科普工作48-49
- 3. 多元化建设科学技术传播介质49-50
- (三) 建立舆论监测引导机制,提高公众舆论实际影响力50-54
- 1. 主动设置议程,,引导公众舆论氛围50-51
- 2.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避免群体非理性51-52
- 3. 建立舆论保障措施,保障舆论畅通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6
- 附录56-58
- 后记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永明,蒋宏;媒介“封杀”与公民媒介素养[J];新闻记者;2004年05期
2 戴永明,蒋宏;媒介“封杀”与公民媒介素养[J];采.写.编;2005年02期
3 凯丽·巴查尔格特,张开;媒介素养与媒介[J];现代传播;2005年02期
4 胡忠青;;《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探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张晓宇;初琦;;“灰发、银发”媒介素养对老年人群体的介入[J];东南传播;2006年04期
6 胡连利;王佳琦;;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刘丹;;论高职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培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5期
9 仇加勉;王平原;;媒介素养教育之我见——从“媒介素养要从青少年抓起”谈起[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戎琳;;论中国媒介素养主题论文的时空分布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旦;郭丽华;;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2 凯丽·巴查尔格特;;媒介素养与媒介[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路鹏程;骆杲;王敏晨;付三军;;我国中部城乡青少年媒介素养比较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安县两地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4 林火灿;邓靖;高健;黄冲;余易安;邢佰英;;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差异比较——对京皖两所中学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5 李晶;;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媒介素养——对浙江金华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6 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7 单晓红;;城市女性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昆明市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周葆华;;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何村;白悦;;农村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启示与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大勇;媒介素养相关概念及内涵[N];吉林日报;2010年
2 75100部队政治部 马必强;多样化军事任务呼唤高媒介素养[N];解放军报;2011年
3 郑福汉;提升领导媒介素养“功夫在诗外”[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陈睿姣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媒介素养与包容性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博导 江作苏;媒介素养应成为大学生必备常识[N];光明日报;2013年
6 周宗顺;重视提升官兵媒介素养[N];解放军报;2013年
7 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蒋小平;提升媒介素养理念先行[N];检察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侯丽;区别对待“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张 楠;网络:推动媒介素养发展[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骆敏 徐小立;媒介素养: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晓华;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2 江宇;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吴靖;小学媒介素养“晶体”课程实施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菁;兰州市中学生媒介素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彭晨霞;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媒介素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孙文彬;媒介素养内涵演变与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朱佶;基于创感教育的高中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谭浪;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和趋势[D];暨南大学;2010年
6 姚磊磊;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平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媒介素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8 闫乔;山东民营企业家媒介素养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赵丽;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明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的舆论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5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