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会第一季》网络媒介镜像里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05:44
【摘要】:青年亚文化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一种群体性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建构和展演空间逐渐转移到网络媒介上,呈现塑造出了别具特色的网络媒介镜像中的青年亚文化。作为现象级网络综艺《奇葩说》的衍生系列之一,《奇葩大会第一季》选择在年关刚过、年味犹存之际横空出世,进行网络媒介镜像里的青年亚文化传播。这个网络综艺节目密集地提取并呈现了当代青年群体的流行元素,节目形式及节目精神内核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本研究立足于大众文化消费的社会机制,借鉴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路径,以《奇葩大会第一季》为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文本,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资料法探索网络媒介镜像里青年亚文化背后的“风格”、“群体认同”、“抵抗”“收编”更为本质的问题,在研究视角、研究材料和研究观点上都微有创新。论文从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研究为切入口,从我国的文化生态出发,通过解读《奇葩大会第一季》文本里的戏仿、粉丝、\L丝等六个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意义,探究网络媒介语境下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存形态和独到之处,由此解析出网络媒介镜像里传播动机的“娱乐化”、传播方式的“表演化”、传播内容的“自我奇观化”的风格传播特征。“风格”传播意在于“群体认同”的架构,青年亚文化借助《奇葩大会第一季》的网络媒介镜像的仪式性传播进行群体认同的建构与拓展,并体现出一致性和独特性、自我尊重和自我效能、消费趋同的群体认同原则。“风格”传播和“群体认同”背后是青年亚文化“抵抗”和“收编”的博弈,《奇葩大会第一季》网络媒介镜像里的的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其“抵抗”呈现“暧昧化”趋势,也存在更为隐蔽的“镜像规训”被收编方式。研究发现,网络媒介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风格”“跑”到亮处,“风格”是青年亚文化建立“群体认同”的名片,而“群体认同”的建立依托于青年亚文化“风格”的创造,青年亚文化对主文化的“抵抗”方式发生了变化,“收编”也许是青年亚文化难以逃脱却可以乐观以待的宿命,并且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是可以共生共存。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122;G206
本文编号:2620374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122;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昕亭;;“女汉子”与女性主义的理论危机[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12期
2 肯·格尔德;子玉;;伯明翰学派:开创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J];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10期
3 翁立萌;胡疆锋;;“没有绝对”才是文化研究的不竭源泉——2012年度文化研究类图书盘点[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01期
4 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J];青年研究;2007年12期
5 黄瑞玲;;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11期
6 易蓉;;游戏与威胁:对中国摇滚乐的双重误解[J];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海东;网络自制剧《\L丝男士》的亚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2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