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闻类专题片中虚拟演播室技术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6-01 22:07
【摘要】:随着我国电视节目不断的深化和改革,如何打造符合当今时代融媒体环境下具有特色和特殊性的节目,一直是电视节目制作从业者关注的问题。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的创新发展为电视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其中虚拟演播室技术的不断改进对电视节目制作效果的影响可见一斑,它将受众固有审美模式打破,以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运行模式和播出效果使电视节目体系发生变化,为节目制作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新的思路,打开了计算机技术与媒体制作艺术相结合的大门。新闻类专题片作为电视节目类型的一种,因其节目内容的专业性、时效性和严谨性,在节目制作及节目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性。本课题通过对虚拟演播室这一节目制作技术的梳理和归纳,摸清其工作流程及主要技术组成,并将虚拟演播室技术运用于制作本人所拍摄的新闻类专题片《中国载人航天器背后的设计“匠心”》,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实际操作和专题片的播出效果研究,归纳和总结出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新闻类专题片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此类型节目的策划和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新闻类专题片中的运用,打造出其自身的独特化风格,通过三维立体式的视觉效果将片子表达的内容更加细致化、直观化,满足受众对当下节目越来越高的心理需求,提升新闻类专题片的品牌竞争力,推动该类型专题片的创新发展。
【图文】:

三维图形,虚拟演播室,英国,画面


发公司维斯(Vizrt)和傲威(Orad)在虚拟演播室技术及以虚域被世界各大电视媒体所青睐。其中来自挪威的维斯(Vizrt)市场占有率第一和年营业额第一)电视媒体虚拟演播室技术供行业提供高端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在线三维图形包装软件和件研发企业。目前全球有超过 70%新闻、体育和财经直播频道台和 3600 个电视频道、在日常的节目中使用维斯(Vizrt)的自 1998 年日本 NHK 将自己开发的二维计算机图形实时合成奥运会的演播室起,虚拟演播室技术在国外电视媒体方向应用成果。1995 年 Orad 公司开发了 Cyberset 可移动摄像机图形识司推出 Larus 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1998 年法国世界杯足球技术进行电视转播。虚拟演播室技术在国外的应用涉及范围广台节目制作外,还用于报道美国总统选举的实况转播中[2-3]。ews 在直播美国总统大选时运用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将立体一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如图 1-1)。

虚拟演播室,央视,场景,虚拟演播室技术


计算机科技的发展,2000 年后我国也推出了自己研发的虚拟洋、奥维迅、新奥特等品牌[3],虽然国内的这些虚拟演播室品的产品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使用效果一般,但是因其因地制的特点,未来或许会在中国电视传媒市场占据主流位置,使我作上完完全全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大省市台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进行包装的的态势并处于发展中时期。在我国,虚拟演播室技术多用于军经类及体育类等节目制作中,如中央电视台的军事节目《军情《撒贝宁时间》、财经节目《财经周刊》、体育节目《历史今-3、1-4、1-5)。虚拟演播室技术这种以技术为载体、体现电视装手段已经越来越被我国各大电视媒体所使用的,在整个技术,将节目性质、内容以及表达主旨与其相融合,体现了虚拟演制作的艺术性和科技感,,提升了节目品质,加强了节目的品牌技术的在节目制作中的运用是设计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过程领域开辟了一条无限发展的道路[4-7]。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波;;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年17期

2 赵勇志;;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制作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10期

3 张晴;;论新闻类专题片的剪辑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2期

4 沈志新;;虚拟演播室技术及在中小电视台的应用[J];影视制作;2011年02期

5 柏楠;储霞;;虚拟演播室技术及其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应用[J];影视制作;2010年06期

6 唐玉川;;电视节目制作中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陈研;;虚拟演播室技术及制作流程综述[J];现代电视技术;2006年01期

8 王大纲;;虚拟演播室技术在大型体育赛事转播中的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12期

9 涂涛;叶永沛;;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5期

10 陶莹;虚拟演播室技术及应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丙凯;虚拟演播室中摄像机跟踪与定位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 杨Y铑

本文编号:2692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692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