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把关”:勒温思想与美国传播学
发布时间:2020-06-08 05:07
【摘要】:本研究出发于对美国传播学既有学术版图中勒温贡献的重新审视,在了解已有的介绍归纳传播学主要思想的中外文献之后,笔者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在施拉姆的传播学科建制的规划中,勒温是头顶冠冕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而另一方面,有相当一批学者对勒温思想的认识和对勒温贡献的评价都是平面化和碎片化的——“把关”概念成为勒温贡献的代表性标签,但同时由勒温直接赋予它的学术意义逐步被后续学者所弃置;勒温思想的动态呈递过程被淡化,取而代之为对勒温学术活动和生平的归纳梳理。有鉴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把关”思想的再检视为切入口,重新回归勒温思想产生、发展和承继的社会环境和学科图景之中,发掘“把关”思想与美国传播学理论架构存在着何种逻辑关联,并试图以此说明在表象化的学术思想呈递过程之外,勒温思想还存有一层被遮蔽的、往往被学者栖身而不自知的深层价值,这种价值足以令勒温被重新理解和书写。研究发现,“把关”的提出一方面与美国经典大众传播学亲近“管控”的精神内核相呼应,并在操作层面上为美国传播学效果研究的逻辑链条扣上了最为关键的一环,使之因为囊括最完整的研究对象、提供最有说服力的研究论证、具备最完善的体系架构而长时间霸居美国传播学的话语中心;而另一方面它又引发了美国传播学者对新闻生产活动祛魅的努力,这种观照从对新闻生产研究一直持续到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对媒介权力与意识形态操控的探寻。之于前者而言,“把关”最终被它所投身创立的传播话语偷换了意义内核;之于后者而言,它在遭受攻击的同时启发了攻击者的阐述思路——它既成就了美国传播学主流话语的辉煌,又成就了站在这种辉煌对立面的反对者们。当跳出既有传播学理论的书写框架重新思索勒温思想价值和意义时就会发现,它与整个美国传播学精神气质的契合,也许是勒温本人为施拉姆等学者所认同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将“把关”放置在割裂美国传播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之外的语境下去评述,这些动态的、互相钩织的关联就必然会隐藏在平面化的学术既有版图背后,思想的意义因而流失,那对思想提供者的评价更无从谈起了。当我们从宏观层面上对美国传播学建构逻辑和勒温思想进行一种超脱于纯理论内容之外的、关联性的理解之后,必须反思今时今日对美国传播学思想谱系进行引介的方式:如果一味地只接收美国传播学已有的学术知识版图,而忽视其中隐藏的、用以联系关键性理论与实践成果的“社会管控”的精神内核,不仅会影响到对传播学重要学者贡献的准确定位,亦对于搭建中国自身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努力而言存在着难以预估的危害。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本文编号:270258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翼青;何瑛;;学术工业:论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2 陈雪奇;;两级传播理论支点解析[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3 滕育栋;;回到原典:重新探究把关人理论的学术思想史理路——纪念休梅克《把关人》出版25周年[J];新闻传播;2011年12期
4 李红涛;黄顺铭;;有形的知识积累与无形的社群互动——由知识社会学角度反思新闻传播领域之引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年05期
5 王鹏;田梅;;论勒温在心理学史上的多重角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吴飞;;中国大陆传播学知识生产场域透视[J];当代传播;2009年04期
7 黄旦;李洁;;消失的登陆点——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符号互动论与传播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03期
8 陈谦,孙琳;关于西方“把关人”研究“复杂化”与“简单化”的辩证思考[J];新闻界;2002年03期
9 邵培仁;论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渊源[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10 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D];复旦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02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0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