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传统文化遇上年轻用户:《国家宝藏》在Bilibili网站的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9:48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刻有国家烙印的独特精神财富。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视以其生动的传播方式和广泛的受众面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用户崛起,受众媒体使用习惯发生变化,电视观众流失严重,曾经以电视为主要传播阵地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远离了当代人的社会生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将“滋养文艺创作”作为七项重点任务中的一项,对新时代下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的国家主流媒体,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致力于探索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电视节目的可能方式,接连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多档原创传统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国家宝藏》定位于“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力求满足年轻人求知和娱乐消遣双重需求。电视媒介之外,该节目在年轻用户聚集的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以下依网民通用的叫法简称B站)上打造了主要的网络播放平台,截止2019年3月31日,节目官方账号收获68.3万粉丝,节目第一季播放量达到2016.6万,第二季播放量达到2248.9万,《国家宝藏》成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对年轻用户传播的成功范例。本文以《国家宝藏》第一季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家宝藏》在年轻一代用户中的传播特征与成功之道,以期给同类型节目吸引年轻用户带来一些启示。首先,第一章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四个方面来分析《国家宝藏》在B站的传播特征,帮助读者了解《国家宝藏》在B站的传播情况,也为后文研究《国家宝藏》在B站的传播效果打下基础。第二章为本文基于《国家宝藏》受众的研究设计,介绍了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对受众反馈进行归纳整理。第三章根据“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的理论从认知层面、态度层面、行动层面分析节目在B站的传播效果,分析B站用户观看节目后产生的认知、态度、行动的变化,最后发现了节目对B站用户的积极影响。第四章基于《国家宝藏》在B站的传播特征和用户反馈为类似传统文化类节目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的有效传播提出参考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杰;;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成功要素分析[J];当代电视;2019年01期

2 杨静坤;;传播学视角下《国家宝藏》的创新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23期

3 蔡霞贝;;寻古语“前世今生” 探课程育人新路——借力《国家宝藏》盘活教材经典[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08期

4 侯隽;;专访《国家宝藏》第二季主创团队:打破“第二季魔咒”,希望节目就像维密秀[J];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03期

5 金晨晨;;《国家宝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综艺的碰撞[J];戏剧之家;2018年20期

6 潘崎铭;王慧灵;;从《国家宝藏》看文博类品牌传播和文化传承[J];戏剧之家;2019年14期

7 邱子敏;;《国家宝藏》成功因素探微[J];传媒论坛;2019年08期

8 ;九大国家级博物馆27件文物珍品央视《国家宝藏》开播引观众热追[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年07期

9 王亚萍;;《国家宝藏》: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表达[J];当代电视;2018年03期

10 陈子仪;;从《国家宝藏》热播谈如何用新方式讲好老故事[J];中国广播;201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曾智超;彭海云;林佳佳;;新媒体“热门元素”与传统文化的激活及传播——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课程改革[C];2018年

2 潘颖;;电视节目冠名广告策略探析——以“水井坊”品牌冠名《国家宝藏》节目为例[A];荆楚学术2018年3月(总第十七期)[C];2018年

3 徐秀丽;;人类的遗产 共同的守望——阿富汗国家宝藏在华巡展[A];中国博物馆通讯(2018年06月总第370期)[C];2018年

4 施冬雅;彭海云;林佳佳;;论电视文化节目的理论观照及传播功效——兼及《国家宝藏》的热播及思考[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教学探讨[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婧姝;《国家宝藏》携手天猫首发文创产品致敬传统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8年

2 记者 李莉;新疆三件文物入选《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N];新疆日报(汉);2018年

3 记者 陈汉辞;口碑超越第一季 《国家宝藏2》既熟悉又新鲜[N];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吴晓铃;川博三件“神秘”文物将亮相《国家宝藏》[N];四川日报;2018年

5 晁星;我们该怎样守护“国家宝藏”[N];北京日报;2019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李元;印尼将抗灾发言人当“国家宝藏”[N];环球时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吴潇怡 黄小异;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讲述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故事[N];光明日报;2019年

8 记者 曹铮;由《国家宝藏》热播引发的话题[N];河北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冯子晏;北京 匠心防雷 守护“国家宝藏”[N];中国气象报;2017年

10 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 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N];中国青年报;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帆;传统文化遇上年轻用户:《国家宝藏》在Bilibili网站的传播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夏妍;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国家宝藏》传播策略探究[D];郑州大学;2019年

3 谈雨婷;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分析[D];厦门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9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39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