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信息传播影响指标及其效度研究
【图文】:
频、图片、网页游戏等)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本研究将仅关注在线文章内容在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传播问题。在线内容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每一次传递都涉及接收用户和分享用户两方,因此在线内容的传播性也可以从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的两方用户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衡量,从而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检验相关影响指标的影响效度,增加研究结论的鲁棒性。所以,本研究从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的访问用户及分享用户两个不同的用户视角建立研究模型。从在线内容访问用户的视角,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包含所有四个方面完整研究模型如图1的虚线框区域所示。同时,从分享用户视角建立的模型如图2所示。2.2研究假设鉴于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用户与用户的联结类型仅包括通过有限渠道相互添加的对等好友关系而不包含非对等的订阅关系,本研究认为熟人社交网络中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相对于大量好友的用户与其好友有更强的社交联系,且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相对于少量好友的用户有更好的公众认可形象。更强的社交联系和更好的公众认可形象,常常是用户所推荐内容被认可的两个重要因素,而用户转发行为心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认可其转发的内容与自身形象有关。同时,结合社交网络上用户的转发分享行为也是一种在线口碑营销行为(用户向其好友的推荐行为)的本质,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设:图1模型1———访问用户视角图2模型2———分享用户视角H1a: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转发分享的在线文章内容最可能被其好友再次转发分享。H1b: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转发分享的在线文章内容能引起更多好友再次转发分享。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传播突破了地理距
在线文章内容在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传播问题。在线内容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每一次传递都涉及接收用户和分享用户两方,因此在线内容的传播性也可以从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的两方用户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衡量,从而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检验相关影响指标的影响效度,增加研究结论的鲁棒性。所以,本研究从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的访问用户及分享用户两个不同的用户视角建立研究模型。从在线内容访问用户的视角,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包含所有四个方面完整研究模型如图1的虚线框区域所示。同时,从分享用户视角建立的模型如图2所示。2.2研究假设鉴于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用户与用户的联结类型仅包括通过有限渠道相互添加的对等好友关系而不包含非对等的订阅关系,本研究认为熟人社交网络中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相对于大量好友的用户与其好友有更强的社交联系,且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相对于少量好友的用户有更好的公众认可形象。更强的社交联系和更好的公众认可形象,常常是用户所推荐内容被认可的两个重要因素,而用户转发行为心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认可其转发的内容与自身形象有关。同时,结合社交网络上用户的转发分享行为也是一种在线口碑营销行为(用户向其好友的推荐行为)的本质,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设:图1模型1———访问用户视角图2模型2———分享用户视角H1a: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转发分享的在线文章内容最可能被其好友再次转发分享。H1b: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中等好友数量规模的用户转发分享的在线文章内容能引起更多好友再次转发分享。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传播突破了地理距离的限制,但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用户的社交范围通常受地理位
平差异的依据;同时,也从北京天特信科技有限公司的ipip.net网站上下载了全球IPv4地址归属地数据库,作为用户访问时所持设备IP地址转换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依据。对原始数据及引入的数据进行整合、抽娶变换及层次化,得到了包含3491个观测值的层次化数据集。所谓层次化,即每一个观测值都包含其在在线文章内容传递树中的层级变量及一组表示当前观测值对应的访问用户与转发分享来源用户之间差异的变量。包含部分分支的层次化的在线内容访问的传递树图与按地理位置聚合的传递地图如图3与图4所示。图3在线内容层次化传递树基于对以上原始数据集的初步统计及数据审查结果,为了使本研究结论更加有效,本研究又对数据集做了如下筛眩首先,考虑到用户对在线文章内75上海管理科学ShanghaiManagementScience第41卷第3期2019年6月Vol.41No.3Jun.20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强;罗继锋;吴志艳;;熟人社交网络平台上信息传播影响指标及其效度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9年03期
2 张生太;金丹;;移动社交网络微信的发展及潜在价值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孙夏卿;;社交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赋权的价值体现[J];传播力研究;2018年31期
4 陈文泰;李卫东;;国际社交网络中“国家实在”传播与国家形象演化机制研究[J];新闻大学;2018年06期
5 赵征;王南舒;刘华欣;;社交网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位与形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20期
6 ;2016,中国以外的社交网络[J];中国科技信息;2017年02期
7 ;报告称社交网络让超三成老年人与子女关系更亲近[J];新闻知识;2017年02期
8 兰晓霞;;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披露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隐私计算与信任的视角[J];现代情报;2017年04期
9 王刚;黄];贺曦冉;马建;;科研社交网络对科技论文传播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06期
10 林升栋;余洁;;社交网络用户非常态使用行为分析[J];青年记者;2017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2016年中国社交网络创新营销研究报告[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6年第7期)[C];2016年
2 宫广宇;李开军;;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分析和思考——以人人网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3 纪雪梅;王芳;;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情感传播研究[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李敏;;社交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1月会议论文集[C];2016年
5 陈梅芬;袁源;;社交网络媒体在“伊斯兰国”崛起中的作用及警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4期 冬季号)[C];2016年
6 常鹏;;分析与构建:法官使用社交网络言行指南[A];全国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司法体制改革与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C];2015年
7 纪好;张完硕;;基于传播学理论的垂直社交网络用户体验研究[A];工业设计研究(第五辑)[C];2017年
8 相德宝;张文正;;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全球媒体传播格局及其社交网络影响力研究[A];“四个自信”:新起点、新思想、新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年度)[C];2017年
9 代宝;续杨晓雪;;社交网络服务用户保留:来自微博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证据[A];第十三届(201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10 藤依舒;袁媛;;嵌入社交网络的电视:从“内容”走向“关系延伸”的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超;开放平台 社交网络的利益窗口[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陶涛;社交网络需思考后盈利时代[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记者 郭宇靖 吉宁;短视频搅动社交网络平台“一潭春水”[N];经济参考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李夏至;明码标价,刷分刷流量刷口碑[N];北京日报;2017年
5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李卫东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文泰;在国际社交网络中提升国家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6 记者 唐兰;“指媒”时代,舟山青年怎么看新闻[N];舟山日报;2017年
7 知名IT评论员 王斌;浅谈社交网络与社会浮躁风[N];北京商报;2014年
8 编译 侯丽;社交网络帮助解决科学应用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苏晨辉 王瑞雪;社交网络进入3.0时代[N];人民邮电;2014年
10 于洋;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N];人民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援;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朱湘;面向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邱启荣;社交网络中基于标签传播的社区发现研究[D];福州大学;2017年
4 杨洋;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汪祥;面向社交网络的话题传播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张彦超;社交网络服务中信息传播模式与舆论演进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董颖;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对联系人产品推荐信息反应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8 许文文;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9 向彪;面向大规模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吕加国;在线社交网络社会影响传播与影响最大化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晓蕾;基于特定话题的社区发现及信息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王晨;社交网络中基于实体情感的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王星博;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消息传播与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王丛笑;社交网络平台的微型评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王贞;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的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D];郑州大学;2018年
6 杨真;新浪微博谣言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7 Gordeeva Tatiana;俄罗斯社交网络上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8 冯新颖;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规律的仿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9 孟璐;基于链路预测的微信用户好友推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10 何冰心;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和溯源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46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4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