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社会热点议题中网民群体非理性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23:13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用户带来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引发了网民群体的各种非理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在社会热点议题的参与互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以研究缘起为开篇,正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社会热点议题中网民群体的非理性行为表现。首先对社会热点议题做出了界定,并按照话题范围进行了分类。其次对网民群体行为及非理性行为做出了界定。然后作者使用案例分析法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网民群体非理性行为狂欢化、幼儿化的表现,分别是: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耐心缺失、道德缺位、理智缺守。 第二部分进入到网民群体非理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的论述。主要通过内外两个方面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即网络环境的“培养皿”作用和社会热点议题与网民群体行为动机的契合两方面。 网络环境的“培养皿”作用主要表现在:权威与等级的消失实现了网民群体非理性行为的“低门槛”进入;“前区”的不断扩张为网民群体塑造“线上我”提供可能,也降低了网民群体非理性行为的风险;共景监狱模式下的“围猎”是指网民群体以围观的集合姿态参与社会热点议题互动。 社会热点议题与网民群体行为动机的契合是指:由于网民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受制度与环境的制约,不能有效地表达群体诉求,网络成为网民群体能够集中化表达的平台。而受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的影响,理性的表达容易被非理性的行为所取代。在与群体利益相关同时也能满足网民群体平等参与、娱乐休闲等多种心理的社会热点议题讨论中,网民群体就更易出现非理性行为。 在对网民群体非理性行为的消极影响论述中,从三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加剧孤独感,滋生焦虑情绪;语境破碎,理性思考陷入困境;谣言盛行,人肉搜索泛滥。 第三部分对网民群体非理性行为的理性引导提出了建议。通过完善立法使追究网络非理性行为有法可依,通过规范道德标准为网民群体设立道德标杆,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对网民群体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监管与处理,通过发挥“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为网民群体建立榜样与模范,最后结合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压力与困境,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疏通网民群体的心理压力,以达到从源头杜绝非理性行为生成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06.3
【图文】:

语境,信息,互联网,娱乐功能


'.-'??vfe.c.图3: 2014年2月17日12点20分新浪微博热门微博截图这些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的讯息被一起呈现在用户视野,它来源于源于互联网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制造伪语境。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但伪语境所能提供的不是行动,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变化。这种信息剩下的唯一用处和我们的生活也没有真正的联系。因为这种唯一的用处就是它的娱乐功能。伪语境是丧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的避难所2。无关联、无语境、无意义、无历史的各类信息充斥网络,受众在海量信息中“倘徉”,获得的信息越多,获得得与个人生活好不相关的信息也就越多。最终互联网变成了一个这样的世界 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受众视线,然后又转瞬即逝。在这样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传播环境中,受众感觉到的除了狂欢化行为带来的愉悦与快感之外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 刘丹丹;;真实与细节——《读库》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郭捚;;网络审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臧永亮;尹淑媛;;作为娱乐的电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李杏华;;中国的设计之路任重而道远——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李奇;;探析我国电视婚恋类节目的发展现状——以“非诚勿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10 李方;;论读图时代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湘仁;论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的伪人文关怀[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邹龙;1978-2008:论述王朔30年创作主体意识与叙事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5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