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看网络环境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206;C913.5
【图文】: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普通大众的需求。相比传统文化由上到下的传播姿态,网络青年亚文化相对自由开放的形式能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眼球。第三,现实性。网络青年亚文化虽然诞生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但是它具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作为精神文化形式,它是网络青年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的反映,网络青年使用网络文化自我讽刺自我逃避,从侧面能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问题,甚至从商业角度看来,网络青年亚文化还是一种商业行为。若将人类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那么青年文化属于亚文化的其中之一,而网络青年亚文化又属于青年亚文化在网络领域中存在的一种文化。本文研究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虽不具备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的全部特质,但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发展规律和影响。(二)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将“泛娱乐化”概括为:人们原始的娱乐本质产生异化和偏离,无视娱乐底线,的精神需求而转化成对娱乐特殊意义的盲从,过度沉浸在娱乐的放松与愉悦中,在失自主权,甚至现实社会中的公众议题都能成为其戏耍对象的一种娱乐泛滥现象。因此,为了更深刻地展现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泛娱乐化”表现,笔者以问卷调查为方法之一。本文使用设计的问卷调查题目为《网络青年亚文化对网络环境影响调查青年亚文化对于网络青年的行为认知是否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是本问卷调查的,以及网络用户在接触网络青年亚文化时的体验和感受如何,接触网络青年亚文化况和原因等,目的是为了测试网络传播平台中,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受众满意度、传动机等。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泛娱乐化现象,所主要以网络传播平台为投放渠道,调查对象均是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用户。本次问卷数为 563 份,来源渠道为微信、手机、链接等网络传播平台,具有代表性。(一)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表现
图 2.2 微信表情包图片截屏国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精华,具有凝聚作用和教育作个性的同时,在“再创造”中,把颠覆性因素使用覆,又是对精英群体话语权的挑战,形成了过度娱乐中失去严肃性,消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雅,脱冕而不加冕,读圣而不‘尚齿’,它就像一个文化的敬畏和神圣感,把媚俗作为对抗典雅的工具和演来替代宏达主题的沉重叙事”[1]。中国社会科学院家——周国平曾表达过对经典文化被网络青年娱乐经典了。被娱乐化的经典只能引导人们去找故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翔;;网络系列动画中呈现的青年亚文化[J];新闻战线;2017年24期
2 周春辉;尹波;胡广斌;;浅谈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年24期
3 魏晓冉;平章起;;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06期
4 崔家新;池忠军;;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解析——基于青年亚文化历史流变的发展性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8年11期
5 施子婷;尉赵阳;;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与网络自制剧关系浅析[J];今传媒;2018年12期
6 田巧梅;;《吐槽大会》的特征分析及反思——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研究[J];传媒论坛;2018年22期
7 朱雷;;网络青年亚文化何以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19年02期
8 胡凯;;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土味文化”的流行与思考[J];视听;2019年03期
9 魏赛男;;从网综布局小众音乐谈青年亚文化与大众传媒[J];传媒论坛;2019年02期
10 铁铮;;青年亚文化,我们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1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马中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批评[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征鹏;浦颖娟;孙艳;;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基于江苏21所高校的调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3 任翔;;青年亚文化与价值冲突[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4 朱峰;杨卫华;刘爽;刘伟;;集体记忆情境下“80后”晒童年现象的社会学思考[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5 李修建;刘悦笛;孟登迎;;青年文艺论坛第二十四期 青年亚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A];青年文艺论坛·第二十四期——青年亚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C];2013年
6 陈霖;魏玉皎;;网络再编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以土豆网为例[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7 陈霖;;青年亚文化的新媒介空间[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8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鞍山师范学院 顾翔;新媒体时代 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N];鞍山日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邱晨辉 实习生 陈鹏;学生喜欢“青菜”,老师的“萝卜”怎么卖?[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苏州大学 顾亦周;网络青年亚文化一瞥[N];中国青年报;2018年
4 刘琳;青年亚文化与艺术公赏力的培养[N];中国艺术报;2017年
5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黄勇军 龚力;审视网络直播青年亚文化景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怡梦 整理;青年亚文化正参与形成新的融合文化[N];中国艺术报;2018年
7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研究员、副主任 田丰;怒怼《王者荣耀》更该反思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7年
8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博士 刘新鑫;《闪光少女》:趣缘文化的主流探询[N];中国电影报;2017年
9 组稿 张运 冯小刚;数据透视青年亚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通讯员 薛小平 叶舜;青年亚文化的大学表情[N];中国教育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黎;中国网络字幕组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顾亦周;文化对抗·文化疏离·文化衍替[D];苏州大学;2017年
4 赵宜;新时期以来大陆电影中的青年银幕形象与文化景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连子强;微电影艺术与日常生活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欣;从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看网络环境治理[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赵宇霄;从《中国有嘻哈》看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转向[D];内蒙古大学;2019年
3 孙小惠;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国内选秀类真人秀的风格塑造[D];兰州大学;2019年
4 黄皓s
本文编号:2787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78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