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纽约时报》涉疆暴力恐怖事件报道偏见研究(2008-2017)

发布时间:2020-09-07 18:36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背景下,人类探索未知与理解自身能力不断提升;然而,反人性、反社会、反和平的恐怖主义势力却成为多国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我国特别是新疆地区多次遭受暴力恐怖袭击,给当地和全国人民带来重大伤害。除了暴恐事件本身拥有的危害,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关于涉疆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全球对中国,特别是对执政党和政府的看法与态度,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国家形象。本文以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借鉴梵·迪克等学者的新闻话语相关研究,以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以2008-2017年《纽约时报》涉疆暴力恐怖事件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报道标题、引语和句法,报道数量和新闻生产,结合宏观社会文化要素,分析《纽约时报》涉疆暴力恐怖事件报道的特征,归纳其偏见类型,探讨偏见成因。研究发现,《纽约时报》新闻标题言说涉疆暴力恐怖事件的方式有五种,分别是“对立式”、“反讽式”、“欠缺式”、“模糊式”和“陈述式”。文本句式以简单句为主,大部分信息表达准确度高。从情态动词、语篇句法、引语等方面,可以看出报道存在明显偏见。具体而言,通过对微观文本、新闻生产至宏观报道数量、社会文化分析,发现《纽约时报》十年间涉疆暴力恐怖事件报道偏见仍然存在,但有相对缓和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如下:首先,中国近两年整体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而美国暴恐事件频发,《纽约时报》将报道重心置于美国本土;其次,《纽约时报》自身处于转型期,为最大程度迎合受众口味,报道偏见色彩逐渐减弱;最后,由于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让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观察和理解中国对新疆的管理能力以及新疆的发展,外媒报道的客观性有所增强。
【学位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12
【部分图文】:

三维图,话语分析,三维图


图 1-1 话语分析三维图①这就说明了文本与文本制作的话语实践,以及社会文化实践有很大的关联。在费尔克拉夫看来,社会语境包括的不止交际语境,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环境也是寓于交际所处的环境,其中权力关系以及维护其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方面。这就决定了批评的话语分析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与其假定它的实践者具有某种详尽的语言学背景,不如假定他们具有详尽的社会学、心理学或政治学背景”。②在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1995)一书中,费尔克拉夫提出批评的话语分析的四个主题:(1)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2)话语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3)社会研究文本分析的中心性;(4)批评的语言意识的原则和实践。他把批评的话语分析的目标确定为:第一,要系统探讨话语实践、事件、文

恐怖事件,《纽约时报》,暴力


36图 3-1 《纽约时报》2008~2017 年涉疆暴力恐怖事件报道数由上表和上图可看出,《纽约时报》对新疆的暴力恐怖事件报道频率在几个特殊年份报道较多。可以得出《纽约时报》的涉疆暴力恐怖事件报道是随着涉疆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而报道,可以看出近两年由于中国发生的涉疆暴力恐怖事件较少,《纽约时报》的报道也随之减少。并且关注度也随之减弱,后续分析也很少提到。在其涉疆暴力恐怖事件的议题上面,则是对人权和司法十分关注。综合看来《纽约时报》在涉疆暴力恐怖事件的新闻议题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慧娟;;浅析中西方媒体对中国暴恐事件的报道——以人民日报、BBC、CNN报道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4年16期

2 徐琴媛;杨卓颖;;简论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偏见——以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3 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2813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13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