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果粉”群体青年亚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1:11
   “果粉”(Apple Fans),即苹果产品或是苹果文化的追随者,随着苹果产品在国内话题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逐节攀升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群体,无论是上大学必备的“苹果三件套”、为买苹果卖肾还是彻夜排队抢购新品等不胜枚举的行为都将“果粉”这一数码迷群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他们对苹果产品或是苹果文化狂热地追求值得玩味,与此同时,“果粉”对于苹果产品的积极改造和创造性使用展示了他们在文本消费和文本生产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本文旨在通过对“果粉”行为的实地观察和访谈来探寻他们作为产品消费者的内部心理机制,此外通过分析他们在产品消费与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展示“果粉”对产品富于创造性地书写和改造。 作为数码领域粉丝群体中一支,在当今消费主义价值观横行的时代背景下,“果粉”所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拜物心理和以炫耀为动机的非理性购物观念为主流舆论所批评,但是通过观察发现,“果粉”购买并使用苹果产品不仅仅在于满足日常物质生活改善性需求、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和生理快感,更在于青年人群通过信奉苹果文化而会被贴上“果粉”的标签,这有助于在社会交往中展示个人审美品味和消费能力,有助于个体塑造和维护个人外部形象,获得自我认同,并渴望通过物质的满足消解青年的现实无力感,躲避或者解决青年时期自身认同危机和社交困境。另外,“果粉”常常在网络空间结成固定群体,有固定的交流空间、组织规则和管理层级,群体成员活跃其中进行动态资讯即时发布、技术经验传授和学习、产品自由出售和交换或是进行组织内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苹果粉丝个人通过加入该类社群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获得群体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他们的苹果消费观并不是都非理性的,相反他们多数能够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苹果产品,通过免费试用的“游击战术”或是以最小的货币付出获得理想的服务和享受。不仅如此,作为消费者的“果粉”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对产品文本进行深入透彻地阅读,利用产品本身的技术漏洞和缺憾进行文本重新书写,对系统进行破坏性改造,以挣脱苹果公司对产品内部结构的控制。另外,他们能够对原有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拓展和延伸,弥补原有产品的不足。在产品技术外围,苹果迷也在积极地创造自己的文化,他们对产品外观加以改变,并深刻地烙上个人风格的印记:他们进行符号生产,创造流通于群体内部的符号系统;他们还创造性地挪用原有的符号进行物质生产……以商业文本为基础从内到外对产品加以改造或是进行文本再生产,展现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积累群体的亚文化资本,这就是“果粉”群体亚文化的活力所在。 面对商业力量预设的文本,“果粉”不仅仅是拿来主义者,而是试图躲避商业意图,破解生产商已然设定的封闭平台,通过积极地生产活动使产品能更好地服务于日常使用和个人的风格展示,以此对商业力量展开对抗。在此过程中,由于亚文化先天的依附性以及个人技术的局限,限制了“果粉”进行亚文化抵抗的深度,而且商业力量会趁机对他们的亚文化进行反向利用和收编。但是商业力量提供的资源是单一而相对固定的,而“果粉”则是分散而众多的,每个个体对商业文本的拒绝和抵抗以及文本的生产则是不同维度和不同意义的。无数“果粉”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生产出不同的文本形态和意义,个体文化的集合所构建的文化具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因此使得“果粉”的亚文化具有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果粉”研究综述
        1.2.2 青年亚文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实地观察法
        1.3.2 个别访谈法
        1.3.3 文献研究法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果粉”实践活动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果粉”的界定
        2.1.2 “果粉”的特征
        2.1.3 “果粉”的分类
    2.2 “果粉”表意实践分析
        2.2.1 “果粉”产品使用行为
        2.2.2 “果粉”群体活动分析
第3章 “果粉”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心理机制探微
    3.1 消费社会下成长的青年群体
        3.1.1 消费主义的召唤
        3.1.2 过渡性客体一个人社会化内在矛盾的避风港
    3.2 消费主义下人的异化
        3.2.1 生理快感的抗争
        3.2.2 标出性与炫耀性消费
        3.2.3 群体压力与购买行为
    3.3 认同——身份的自我想象
        3.3.1 符号与“果粉”的自我认同
        3.3.2 投射与“果粉”的个体认同
        3.3.3 群体边界与“果粉”的群体认同
第4章 从消费到生产——“果粉”多元身份建构
    4.1 消费中的理性经济人
        4.1.1 具有辨识力的消费选择
        4.1.2 价格的巧妙躲避
        4.1.3 免费试用——“果粉”的游击战术
    4.2 亚文化的生产者
        4.2.1 基于产品内部的技术文本生产
        4.2.2 “果粉”制造:产品衍生文本的生产
    4.3 消费生态系统的完善者
        4.3.1 “果粉”对行业的助推
        4.3.2 “果粉”的直接对抗性实践
第5章 “果粉”亚文化的解构
    5.1 “果粉”亚文化的弱抵抗
        5.1.1 依附性——“果粉”亚文化的先天缺憾
        5.1.2 仪式抵抗的脆弱
    5.2 商业文化的控制与收编
        5.2.1 苹果商业文化的消费控制
        5.2.2 商业文化对“果粉”亚文化的收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3 徐波;朱丽丽;;消费与抵抗:科技浪潮下的苹果迷群体[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李光斗;;苹果何以成为宗教:今天你买苹果了吗?[J];中国机电工业;2010年12期

5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2842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42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