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组织—公众关系视角下的情境危机传播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03:05
   世界进入风险社会,高风险带来危机常态化。情境危机传播理论(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CCT理论)是西方主流的危机传播理论,对其的借鉴和发展能够指导中国危机传播实践。目前的情境危机传播研究主要关注危机情境、回应策略,以及情境与回应策略之间的匹配性。研究者虽然提到组织-公众关系状态会影响到危机情境,并对组织的危机回应策略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对这些观点进行实证的检验。因此,本研究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组织-公众关系(OPRs)是否会影响公众对危机责任的感知;组织-公众关系(OPRs)是否会影响公众对组织声誉的评价;第二,公众对危机责任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到其对组织声誉的评价;公众的对组织声誉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到其对组织的行为倾向:第三,组织所采纳的危机回应策略是否会降低公众的危机责任感知;能否提高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第四,哪些危机回应策略对降低危机责任感知、提高组织声誉评价和提高公众行为倾向的效果最好。 本研究使用使用3×4的受试者组间因子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及操控情境因素及实验变量。本研究首先从三种危机群集中选择出一种——意外危机群集作为研究类型;其次,选择三种组织-公众关系状态,分别是:正面组织-公众关系史、中立组织-公众关系史、负面组织-公众关系史;最后,选择四种危机回应策略,分别是:替罪羊、借口、补偿、不回应。研究的自变量为关系状态与回应策略,因变量为危机责任感知、声誉评价与行为倾向。 研究表明,第一,组织-公众的关系状态能够影响到公众对组织的危机责任感知,正面组织-公众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责任感知最低;中立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危机责任感知次之;负面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责任感知最高;第二,组织-公众关系状态影响到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正面关系和中立关系状态下,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高于负面关系状态;第三,公众的危机责任感知与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负相关,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与公众对组织的声誉评价正相关;第四,组织的危机回应策略确实能够影响到公众的责任感知、声誉评价及行为倾向;且与危机情境相匹配的回应策略能够对组织的声誉起到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论的意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 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本研究在中国社会中完整检验情境危机传播理论的核心研究成果,支持了情境危机传播理论的普遍意义,但研究结论也发现,研究者必须进一步结合中国社会的情况,发展真正有中国意义的情境危机传播研究;其次,本研究选取了组织-公众关系的视角,研究结果也证实,组织与公众的前涉关系状态对危机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且在中国社会,这种影响更为明显。这些结论支持了公共关系中的关系管理研究,肯定关系在组织运作中的积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关系在危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实践意义在于,强调组织在危机前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指导组织对危机回应策略的运用。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1.6 创新点及难点
2 核心概念
    2.1 危机
    2.2 危机传播
    2.3 危机情境
    2.4 危机回应
    2.5 组织与公众
3 理论基础
    3.1 组织-公众关系
    3.2 危机与组织声誉
    3.3 危机与公众行为倾向
    3.4 危机责任与危机类型
    3.5 危机与组织回应策略
4 研究假设
    4.1 关系史对责任感知及声誉的影响
    4.2 责任感知与组织声誉及行为倾向
    4.3 回应策略对责任感知及声誉与行为的影响
5 研究设计
    5.1 实验参与者
    5.2 实验场景设计
    5.3 概念测量
    5.4 实验流程
6 数据分析与结果
    6.1 自变量控制检验
    6.2 信度与效度检验
    6.3 样本统计分析
    6.4 假设检验
    6.5 全部检验结果
7 总结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启示
    7.4 局限
    7.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实验材料及问卷
附录2:图表目录
附录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廷俊;夏长勇;;对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J];今传媒;2010年08期

2 董亚妮;;产品伤害危机市场恢复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1期

3 黄旦;钱进;;控制与管理:从“抗灾动员”、“议程设置”到“危机传播”——对我国传媒突发性事件报道历史的简略考察[J];当代传播;2010年06期

4 余津津;现代西方声誉理论述评[J];当代财经;2003年11期

5 赵志立;;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的危机传播[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吴忠民;;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分析[J];东岳论丛;2008年03期

7 谢佳妮;汪睿祥;姚惠忠;;危机传播与受众涉入感之研究——以艺人吸毒事件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1年06期

8 田大宪;;网络流言与危机传播控制模式[J];国际新闻界;2007年08期

9 胡百精;;“非典”以来我国危机管理研究的总体回顾与评价——兼论危机管理的核心概念、研究路径和学术范式[J];国际新闻界;2008年06期

10 何舟;陈先红;;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年08期



本文编号:2844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44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e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