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山寨春晚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21:06
2008年举世瞩目的山寨春晚将山寨文化引向最高潮,山寨春晚是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极具意义的青年亚文化现象,青年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向传统春晚威权文化发起进攻,通过风格和抵抗的仪式从微观政治层面挑战传统威权掌控的社会文化秩序,利用原创作品极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争夺话语权力,仿拟传统春晚的形式却又不同于传统春晚的虚假空洞,在全民参与创办自己的春晚中颠覆传统、重构文化平衡。 本文主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探讨山寨春晚的社会文化成因。一种现象的流行必然有其深刻的产生背景,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社会,文化呈现多元、交织发展,这为山寨春晚的萌芽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山寨春晚戏仿传统春晚,将高高在上、俯视大众的传统春晚拉回日常,构成后现代主义式的娱乐与狂欢。反权威的大众心理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得到满足。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再到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本身的诸多特性将威权文化的垄断打破;网络对个体或民众参与的极大包容性,提高了个人参与利用媒介的机会和能力;网络交流中的身体缺场效应,使每个网民得以享有平等参与传播的权力,满足了普罗大众对话语权力争夺的愿望;山寨春晚颠覆传统的话语发布模式,致力于打造老百姓自己的春晚,为无名人物展现独特的生命体验提供可能。 论文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山寨春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主要以风格和抵抗两种仪式作为切入。山寨春晚的风格仪式是构建身份认同的表达。山寨春晚亚群体通过拼贴盗用央视春晚的社会意义娱乐大众;通过同构建立区别于传统春晚的亚文化群体辨认,体现文化自觉;通过表意实践对传统春晚的内在矛盾进行想象性解决。山寨春晚亚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并暗藏着抗争意识。草根低成本的着装消费以一种去仪式化的身体快感反抗威权主流文化;亚群体通过再编码传统春晚文化序列完成对威权文化资本的消解;山寨春晚权且利用央视春晚创造普罗大众的需要和体验,重构文化权力平衡。 论文第三部分则是从亚文化角度解读山寨春晚的积极意义。山寨春晚的最本质目的在于娱乐大众,让生活在重压之下的人们寻求片刻的欢愉;这一功能的实现推动了个性的解放,山寨春晚亚群体利用网络传播技术争夺话语权力,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秩序;山寨春晚亚文化作为传统春晚文化样式之外的重要补充,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建构。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理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山寨春晚的研究
1.2.2 山寨春晚的青年亚文化倾向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2. 山寨春晚的社会文化成因
2.1 文化语境
2.1.1 山寨春晚的后现代性指涉
2.1.2 多元文化力量提供发展土壤
2.1.3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娱乐与狂欢
2.2 物质技术基础
2.2.1 新媒体:山寨春晚的技术基础
2.2.2 网络休闲:山寨春晚的媒体空间
2.2.3 网络多元:山寨春晚的文化解放
2.3 社会心理动因
2.3.1 普罗大众话语权力的追求
2.3.2 草根阶层平等身份的诉
2.3.3 无名人物生命体验的表达
3. 山寨春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3.1 风格的仪式:构建身份认同
3.1.1 拼贴:山寨风格建构层次上的大众娱乐
3.1.2 同构:区别于传统春晚的亚文化群体辨认
3.1.3 表意实践:对传统春晚内在矛盾的想象性解决
3.2 抵抗的仪式:反抗威权主流文化
3.2.1 着装策略:山寨春晚亚文化反抗威权主流文化
3.2.2 解构策略:山寨春晚亚文化消解文化资本统治
3.2.3 权且利用策略:山寨春晚亚文化重构文化权力平衡
4. 亚文化角度解读山寨春晚的积极意义
4.1 推动个性解放,精神情绪的解压阀
4.2 扰乱传播秩序,赋予草根话语权力
4.3 打破文化垄断,促进文化多元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4979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理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山寨春晚的研究
1.2.2 山寨春晚的青年亚文化倾向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2. 山寨春晚的社会文化成因
2.1 文化语境
2.1.1 山寨春晚的后现代性指涉
2.1.2 多元文化力量提供发展土壤
2.1.3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娱乐与狂欢
2.2 物质技术基础
2.2.1 新媒体:山寨春晚的技术基础
2.2.2 网络休闲:山寨春晚的媒体空间
2.2.3 网络多元:山寨春晚的文化解放
2.3 社会心理动因
2.3.1 普罗大众话语权力的追求
2.3.2 草根阶层平等身份的诉
2.3.3 无名人物生命体验的表达
3. 山寨春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3.1 风格的仪式:构建身份认同
3.1.1 拼贴:山寨风格建构层次上的大众娱乐
3.1.2 同构:区别于传统春晚的亚文化群体辨认
3.1.3 表意实践:对传统春晚内在矛盾的想象性解决
3.2 抵抗的仪式:反抗威权主流文化
3.2.1 着装策略:山寨春晚亚文化反抗威权主流文化
3.2.2 解构策略:山寨春晚亚文化消解文化资本统治
3.2.3 权且利用策略:山寨春晚亚文化重构文化权力平衡
4. 亚文化角度解读山寨春晚的积极意义
4.1 推动个性解放,精神情绪的解压阀
4.2 扰乱传播秩序,赋予草根话语权力
4.3 打破文化垄断,促进文化多元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黎捷;李林容;;三十年“春晚”轨迹[J];传媒观察;2012年03期
2 王睿;;浅析网民的“春晚后”文本解构行为[J];传媒观察;2012年05期
3 解迎春;;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与社会思考[J];东南传播;2009年03期
4 熊怡;;山寨影视剧的“游戏化”表征[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5 吴晓恩;;电视节目同质化和网络山寨文化的兴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1期
6 蔡骐;;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07年01期
7 朱晶;;失落的春晚:看传播者与受众间的博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芨芨草;;“山寨春晚”挑战文化霸权[J];东北之窗;2009年Z2期
9 刘怀光;乔丽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宦晓渝;;黯然收场背后的冲击——从传播学视角看“山寨春晚”[J];学理论;2009年31期
本文编号:2854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5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