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募捐传播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07:5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日趋成为影响舆论、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媒介手段。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平民化、个性化、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依托于网络媒体所兴起的募捐新形式——网络募捐具有网络媒体的全部优势,突破了传统募捐的弊端,打破了时空界限,信息传播更广泛、更具灵活性,使得爱心传递变得方便、高效、顺畅。网络募捐的发展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迈向新篇章。纵观国内对网络募捐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是对网络募捐的规范治理,网络慈善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网络公益的现状及发展分析进行探讨研究,对传播机制的讨论还尚未定型。笔者将对网络募捐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其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运作模式。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募捐、网络募捐、传播机制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对网络募捐传播机制进行解析,将传播机制细化为四大机制:1、动力机制——网络募捐行为产生的动力因素;2、情感动员机制——网络募捐的传播内容是如何影响受众的;3、扩散机制——网络募捐的媒介手段;4、反馈机制——网络募捐的舆论反馈。本文将从这几方面详细分析其传播过程和运作模式,并将其整合成一体,从而明确网络募捐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建立联系并构成统一的整体协调运作的。第四部分提出网络募捐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目前,我国网络募捐的发展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相关监管措施还尚未完善。通过对网络募捐传播机制的探索研究,有助于厘清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导网络募捐机构合理规范地开展网络募捐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所探讨的问题,得出的结论,以期能够为公益组织提供数据参考,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募捐监管提供参考。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G206
【部分图文】:
图 2.1 2016 年互联网慈善使用率社会动力学认为,行为驱动内力源于人的自我、欲望、感情和易变,是性的,出于本能的。③当一个人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时,会本能地向他人寻为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权力,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2016 年 3 月我国新出台
图 2.2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情况(单位:万人)后,社会保障对社会成员的覆盖范围小。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医疗围局限在国有企业、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些公有制
图 2.3 2013-2015 年主要捐赠意向分布占比2.1.2.2 驱动内力首先,利他人格是个体产生捐助行为的重要道德因素。利他主义由 19 世纪法国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开创,孔德认为“吾人天性中惟一之元素,其本身即道德者,②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8312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G206
【部分图文】:
图 2.1 2016 年互联网慈善使用率社会动力学认为,行为驱动内力源于人的自我、欲望、感情和易变,是性的,出于本能的。③当一个人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时,会本能地向他人寻为生存是人最基本的权力,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2016 年 3 月我国新出台
图 2.2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情况(单位:万人)后,社会保障对社会成员的覆盖范围小。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医疗围局限在国有企业、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些公有制
图 2.3 2013-2015 年主要捐赠意向分布占比2.1.2.2 驱动内力首先,利他人格是个体产生捐助行为的重要道德因素。利他主义由 19 世纪法国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开创,孔德认为“吾人天性中惟一之元素,其本身即道德者,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卉;李宛平;;浅谈微信公益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4年07期
2 王虹;毛羽;;“免费午餐”项目的发展研究[J];中国社会组织;2013年05期
3 李金花;于小婧;;“微公益”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J];新闻世界;2012年09期
4 张名章;李云雯;;“传播能力”的内涵及其研究视域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钟智锦;李艳红;;新媒体与NGO:公益传播中的数字鸿沟现象研究[J];思想战线;2011年06期
6 侯江红;徐明祥;张侃侃;;基于网络的非营利组织募捐模式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张艳;;浅析自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扩散[J];国际新闻界;2009年10期
8 孙少威;陈莉;;公民社会视域下的网络传媒[J];理论观察;2008年02期
9 张书明;;关于网络募捐的监管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J];学术月刊;2006年09期
本文编号:2868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6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