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7 18:37
近年来,在国家政府大力推动原创内容、视频行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以及网络年轻用户比重加大等有利形势下,网络综艺节目已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网络综艺节目因生长于网络,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青年一代的文化心理高度匹配。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青年亚文化节目成功突破“圈层”,并且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迅速传播开来。面对各类青年亚文化节目的“各显神通”,某一类型的青年亚文化节目要想在新媒体语境下“突围”,解决其如何进行文化生产与消费是一大关键问题。2018年初,由优酷视频联手灿星制作的《这!就是街舞》在优酷视频正式播出,从节目的播出情况来看,《这!就是街舞》是优酷视频成功地打响其“这!就是”系列节目的第一枪。《这!就是街舞》一时间成为了新媒体领域青年亚文化节目的典范,因此,本文以其为研究案例,通过立足节目文本呈现,在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的理论框架下,总结出《这!就是街舞》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特征,从而不仅可以揭开节目在青年亚文化生产与消费中的“秘密”,而且能够为其他相关类型的青年亚文化节目提供理论与实际操作上的经验。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平台下,青年亚文化在建构自身独特风格上符号化更加鲜明,...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对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网络综艺节目和《这!就是街舞》的研究现状
(三)对视频节目“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街舞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第一节 街舞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一、街舞的由来
二、街舞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亚文化与青年群体
一、网络综艺节目与青年亚文化
二、《这!就是街舞》:2018 年亚文化“出圈”代表
三、“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
第三节 青年亚文化的理性与反抗
一、公共意义:契约精神的实践
二、道德立场:主流文化收编
三、抵抗的想象性“问题解决”
第二章 融合传统与“拼贴”创新:《这!就是街舞》的文化生产
第一节 节目语言:传递街舞文化内核
第二节 文化元素:紧密融入传统
第三节 天然娱乐性:仪式抵抗的颠覆
第四节 意义营造:“拼贴”营造新的意义
第三章 “在场”与“不在场”:《这!就是街舞》的文化消费
第一节 “在场”的情感消费与视觉消费
一、准入门槛低:通俗的“趣味”与“情感”
二、“视觉文化”转向:鲜明的符号化特征
第二节 “不在场”的粉丝经济与会员经济
一、粉丝消费:增加圈层归属感
二、会员付费:体现等级划分
第四章 《这!就是街舞》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启示
第一节 建构主流认同:亚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第二节 亚文化的再认同:重新定义年轻文化
第三节 个人与自身的认同:群体狂欢下个性的释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J]. 杨小柳,周源颖.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9)
[2]如何打造沉浸式真人秀?——专访《这!就是街舞》总导演陆伟[J]. 秦先普. 中国广告. 2018(09)
[3]“商品-符号”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评析[J]. 葛在波.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4]认同的力量:网络社群的公共关系价值探析[J]. 姚曦,李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5]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符号建构研究——以《奇葩说》为例[J]. 王树良,谌椿. 国际新闻界. 2016(10)
[6]网络综艺:互联网思维下的综艺新形态[J]. 文卫华,楚亚菲. 中国电视. 2016(09)
[7]11月11日:从文化建构到商业收编——对“光棍节”和“网购狂欢节”的分析[J]. 王璐. 青年研究. 2014(03)
[8]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J]. 孟凡生.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04)
[9]亚文化:概念及其变迁[J]. 黄瑞玲. 国外理论动态. 2013(03)
[10]“没有绝对”才是文化研究的不竭源泉——2012年度文化研究类图书盘点[J]. 翁立萌,胡疆锋. 中国图书评论. 2013(01)
博士论文
[1]“《知音》现象”与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D]. 刘启涛.山东大学 2017
[2]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 王爽.山东大学 2016
[3]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 岳改玲.武汉大学 2010
[4]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研究[D]. 余晨晨.四川师范大学 2018
[2]纯网综艺的青年亚文化解读[D]. 许倩倩.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D]. 陈庆婷.兰州大学 2015
[4]街舞—大众文化无声的言说[D]. 陆寓丰.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54638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对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网络综艺节目和《这!就是街舞》的研究现状
(三)对视频节目“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街舞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第一节 街舞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一、街舞的由来
二、街舞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亚文化与青年群体
一、网络综艺节目与青年亚文化
二、《这!就是街舞》:2018 年亚文化“出圈”代表
三、“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
第三节 青年亚文化的理性与反抗
一、公共意义:契约精神的实践
二、道德立场:主流文化收编
三、抵抗的想象性“问题解决”
第二章 融合传统与“拼贴”创新:《这!就是街舞》的文化生产
第一节 节目语言:传递街舞文化内核
第二节 文化元素:紧密融入传统
第三节 天然娱乐性:仪式抵抗的颠覆
第四节 意义营造:“拼贴”营造新的意义
第三章 “在场”与“不在场”:《这!就是街舞》的文化消费
第一节 “在场”的情感消费与视觉消费
一、准入门槛低:通俗的“趣味”与“情感”
二、“视觉文化”转向:鲜明的符号化特征
第二节 “不在场”的粉丝经济与会员经济
一、粉丝消费:增加圈层归属感
二、会员付费:体现等级划分
第四章 《这!就是街舞》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启示
第一节 建构主流认同:亚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第二节 亚文化的再认同:重新定义年轻文化
第三节 个人与自身的认同:群体狂欢下个性的释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J]. 杨小柳,周源颖.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9)
[2]如何打造沉浸式真人秀?——专访《这!就是街舞》总导演陆伟[J]. 秦先普. 中国广告. 2018(09)
[3]“商品-符号”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评析[J]. 葛在波.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4]认同的力量:网络社群的公共关系价值探析[J]. 姚曦,李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5]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符号建构研究——以《奇葩说》为例[J]. 王树良,谌椿. 国际新闻界. 2016(10)
[6]网络综艺:互联网思维下的综艺新形态[J]. 文卫华,楚亚菲. 中国电视. 2016(09)
[7]11月11日:从文化建构到商业收编——对“光棍节”和“网购狂欢节”的分析[J]. 王璐. 青年研究. 2014(03)
[8]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J]. 孟凡生.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04)
[9]亚文化:概念及其变迁[J]. 黄瑞玲. 国外理论动态. 2013(03)
[10]“没有绝对”才是文化研究的不竭源泉——2012年度文化研究类图书盘点[J]. 翁立萌,胡疆锋. 中国图书评论. 2013(01)
博士论文
[1]“《知音》现象”与亚文学的生产和消费[D]. 刘启涛.山东大学 2017
[2]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 王爽.山东大学 2016
[3]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 岳改玲.武汉大学 2010
[4]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建构研究[D]. 余晨晨.四川师范大学 2018
[2]纯网综艺的青年亚文化解读[D]. 许倩倩.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D]. 陈庆婷.兰州大学 2015
[4]街舞—大众文化无声的言说[D]. 陆寓丰.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054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05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