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
发布时间:2021-12-30 19:03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开启了中国形象远播世界的历史。晚清以降,在与世界不同民族国家的频繁交往中,通过社会各色力量参与的建构实践,近代中国之形象在继承和颠覆传统认知的过程中,开始获得新的面向和认同。此间,外国传媒机构和记者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一跃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单元,通过他们各自多样化的职业实践,促生了近代中国之媒介镜像,并对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性传播。哈雷特·阿班(Hallett E. Abend)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主流大报《纽约时报》派驻中国的重要记者之一,1927年后,他不仅担任了《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一职,而且负责管理《纽约时报》的全部中国报道。一直到1940年底离华回国,阿班的驻华新闻实践历经十五载春秋,共发表了一千余篇的中国报道。因此,阿班自身不仅是20世纪上半叶驻华美国记者中的重要代表,而且他的报道也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主流新闻业塑造和传播近代中国形象的关键文本,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本研究试图通过考察阿班在华十五年的新闻采访实践及其一千余篇的涉华报道作品,展现阿班及所属媒介组织《纽约时报》如何通过其特有的新闻框架和...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研究问题的由来
(一) 国际新闻生产与国家形象
(二) 当代西方涉华报道与中国形象研究的现状
(三) 哈雷特·阿班的中国报道与近代中国形象的建构
二、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总体特征
(一) 报道的总量与频率分析
(二) 报道的议题类别分析
(三) 发稿时间、地点与版面分析
三、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 框架分析
(二) 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主导框架
1. “危机中国” 的含义
2. “危机中国” 的起源
3. “危机中国” 背后的潜台词
(三) “危机中国” 框架的呈现与表达
1. 国家与政府
2. 中国经济
3. 大众与社会生活
4. 共产主义
5. 日本侵华
四、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案例分析
(一) 有关 “满洲问题” 的报道
(二) 有关 “西安事变” 的报道
(三) 有关日本侵占上海的报道
(四) 有关新闻检查的报道
五、哈雷特·阿班 “危机中国” 形象建构的逻辑、策略与意涵
(一) 中国形象的历史性嬗变与逻辑
(二) “危机中国” 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
1. 报道内容的选择
2. 报道主题的归纳
3. 信息的相关性控制
4. 措辞的风格
5. 典型的话语修辞
(三) “危机中国” 形象的意涵
六、发现与批判:无法超越的他者
附录: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样本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国[J]. 张威. 国际新闻界. 2008(10)
[2]‘他者’话语下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持久性[J]. 夏新蓉.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9)
[3]对美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思考——兼论如何改善中国对外传播策略[J]. 陈勇,张昆. 新闻记者. 2008(08)
[4]行为者与观察者: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J]. 邓建国. 新闻大学. 2008(02)
[5]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J]. 周宁. 新闻记者. 2007(11)
[6]域外视点:从《纽约时报》的视角看晚清政治转型的必要[J]. 钟勇华.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01)
[7]《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美国人眼中的光绪慈禧[J]. 新午. 纪实. 2007(06)
[8]美国与东亚国际体系的变迁[J]. 张小明. 国际政治研究. 2007(02)
[9]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J]. 司国安,苏金远. 新闻知识. 2007(05)
[10]试论西安事变中新闻舆论的作用和影响[J]. 何扬鸣.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论《时代》周刊的中国形象建构(1992—2004)[D]. 朱怡岚.武汉大学 2005
[2]美国新闻杂志中的中国形象分析[D]. 熊长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3
本文编号:3558801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研究问题的由来
(一) 国际新闻生产与国家形象
(二) 当代西方涉华报道与中国形象研究的现状
(三) 哈雷特·阿班的中国报道与近代中国形象的建构
二、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总体特征
(一) 报道的总量与频率分析
(二) 报道的议题类别分析
(三) 发稿时间、地点与版面分析
三、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 框架分析
(二) 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主导框架
1. “危机中国” 的含义
2. “危机中国” 的起源
3. “危机中国” 背后的潜台词
(三) “危机中国” 框架的呈现与表达
1. 国家与政府
2. 中国经济
3. 大众与社会生活
4. 共产主义
5. 日本侵华
四、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案例分析
(一) 有关 “满洲问题” 的报道
(二) 有关 “西安事变” 的报道
(三) 有关日本侵占上海的报道
(四) 有关新闻检查的报道
五、哈雷特·阿班 “危机中国” 形象建构的逻辑、策略与意涵
(一) 中国形象的历史性嬗变与逻辑
(二) “危机中国” 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
1. 报道内容的选择
2. 报道主题的归纳
3. 信息的相关性控制
4. 措辞的风格
5. 典型的话语修辞
(三) “危机中国” 形象的意涵
六、发现与批判:无法超越的他者
附录: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的样本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国[J]. 张威. 国际新闻界. 2008(10)
[2]‘他者’话语下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持久性[J]. 夏新蓉.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9)
[3]对美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思考——兼论如何改善中国对外传播策略[J]. 陈勇,张昆. 新闻记者. 2008(08)
[4]行为者与观察者: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J]. 邓建国. 新闻大学. 2008(02)
[5]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J]. 周宁. 新闻记者. 2007(11)
[6]域外视点:从《纽约时报》的视角看晚清政治转型的必要[J]. 钟勇华.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01)
[7]《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美国人眼中的光绪慈禧[J]. 新午. 纪实. 2007(06)
[8]美国与东亚国际体系的变迁[J]. 张小明. 国际政治研究. 2007(02)
[9]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J]. 司国安,苏金远. 新闻知识. 2007(05)
[10]试论西安事变中新闻舆论的作用和影响[J]. 何扬鸣.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论《时代》周刊的中国形象建构(1992—2004)[D]. 朱怡岚.武汉大学 2005
[2]美国新闻杂志中的中国形象分析[D]. 熊长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3
本文编号:3558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5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