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康类谣言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3 21:10
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度与获取健康信息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利用网络寻找健康信息已成为常态,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创新使普通个体获得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内容创作权和传播权,这种现象使得健康类谣言成为健康传播的阻碍。从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和产生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健康类谣言产生的宏观背景;其次在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中内容与分发模式发生的改变为健康类谣言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传统的单一化变革成现在的多元化;信息主体“议程设置”能力与把关人功能都在不断被削弱,与“沉默的螺旋”机制相互作用,更使得健康类谣言肆无忌惮的生产与传播;个体原本持有的态度、认知及心理情感因素在健康类谣言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选取用户使用最多的三大社交平台,将健康类谣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梳理健康传播发展脉络,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样本进行分析归纳出健康类谣言具有的选题切合受众心理、陈述攀附权威、使用风险词汇以及“春风吹又生”等特点;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解社交平台用户面对健康类谣言的基本状况及传谣动机,得出当前用户对健康类谣言的判断力不是很强,并且“为大家好”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崇尚...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健康传播
(二)谣言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及产生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产生
(一)社会条件
(二)媒介环境
(三)个人层面
第三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模式及呈现形式
(一)垂直化平台的“放射到复合放射”传播——微信公众号与微博
(二)熟人社区的“树状”传播——微信朋友圈与QQ空间
(三)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呈现形式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
(一)把握情境,切合受众心理
(二)现身说法,辅以煽情
(三)材料“讲究”,攀附权威
(四)风险呈现,唤起恐惧
(五)本土改造,卷土重来
第四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动机
第一节 受众层面
(一)用户对健康类信息的印象感知
(二)用户对健康信息的判断力分析
(三)年龄层与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类谣言传播之间的关联
(四)受访者对健康类谣言的态度
(五)“拟剧理论”视域下的自我呈现
第二节 媒体层面
(一)内容扩散趋势加强与专业话语权不凸显
(二)反馈机制的缺失
(三)社群传播成主流传播
第五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控制与治理
第一节 网民自我净化
(一)加强受众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二节 媒体强化责任感
(一)源头治理:重申“把关人”机制
(二)正视科学:拓展专业话语空间
(三)自净机制:加强自身信息监管
第三节 发挥立法引领保障作用
(一)加强政府控制力
(二)落实立法相关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2016 —2018 十大健康类谣言年度盘点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拟剧理论视域下UGC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J]. 张岚. 传媒. 2019(03)
[2]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印象”应用研究初探[J]. 肖慧. 设计. 2018(22)
[3]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J]. 喻国明. 新闻与写作. 2018(03)
[4]微信健康类谣言的框架特征及其心理动力机制探析[J]. 罗政锋,韩隽. 新闻知识. 2017(09)
[5]遏制健康谣言传播需权威发声[J]. 郑文芝. 宁波通讯. 2017(09)
[6]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动因与环境[J]. 杨晓旭. 青年记者. 2017(11)
[7]微信谣言的主题与特征[J]. 张志安,束开荣,何凌南. 新闻与写作. 2016(01)
[8]基于移动医疗App的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分析[J]. 徐倩,赵文龙. 现代情报. 2015(11)
[9]风险传播中知识、信任与价值的互动——以转基因争议为例[J]. 贾鹤鹏,范敬群,闫隽. 当代传播. 2015(03)
[10]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机制与效果比较[J]. 刘高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硕士论文
[1]微信平台中健康类谣言的话语特征及扩散原因探究[D]. 刘璐.浙江大学 2018
[2]微信朋友圈中健康谣言的成因与净化[D]. 杨嘉琪.安徽大学 2018
[3]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类谣言传播研究[D]. 鲁莎.内蒙古大学 2017
[4]社交媒体背景下健康谣言问题研究[D]. 杨静琳.吉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641335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健康传播
(二)谣言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及产生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现状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产生
(一)社会条件
(二)媒介环境
(三)个人层面
第三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分析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模式及呈现形式
(一)垂直化平台的“放射到复合放射”传播——微信公众号与微博
(二)熟人社区的“树状”传播——微信朋友圈与QQ空间
(三)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呈现形式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
(一)把握情境,切合受众心理
(二)现身说法,辅以煽情
(三)材料“讲究”,攀附权威
(四)风险呈现,唤起恐惧
(五)本土改造,卷土重来
第四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传播动机
第一节 受众层面
(一)用户对健康类信息的印象感知
(二)用户对健康信息的判断力分析
(三)年龄层与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类谣言传播之间的关联
(四)受访者对健康类谣言的态度
(五)“拟剧理论”视域下的自我呈现
第二节 媒体层面
(一)内容扩散趋势加强与专业话语权不凸显
(二)反馈机制的缺失
(三)社群传播成主流传播
第五章 网络社交平台健康类谣言的控制与治理
第一节 网民自我净化
(一)加强受众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二节 媒体强化责任感
(一)源头治理:重申“把关人”机制
(二)正视科学:拓展专业话语空间
(三)自净机制:加强自身信息监管
第三节 发挥立法引领保障作用
(一)加强政府控制力
(二)落实立法相关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2016 —2018 十大健康类谣言年度盘点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拟剧理论视域下UGC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J]. 张岚. 传媒. 2019(03)
[2]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印象”应用研究初探[J]. 肖慧. 设计. 2018(22)
[3]双因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J]. 喻国明. 新闻与写作. 2018(03)
[4]微信健康类谣言的框架特征及其心理动力机制探析[J]. 罗政锋,韩隽. 新闻知识. 2017(09)
[5]遏制健康谣言传播需权威发声[J]. 郑文芝. 宁波通讯. 2017(09)
[6]健康类微信谣言传播的动因与环境[J]. 杨晓旭. 青年记者. 2017(11)
[7]微信谣言的主题与特征[J]. 张志安,束开荣,何凌南. 新闻与写作. 2016(01)
[8]基于移动医疗App的用户健康信息需求分析[J]. 徐倩,赵文龙. 现代情报. 2015(11)
[9]风险传播中知识、信任与价值的互动——以转基因争议为例[J]. 贾鹤鹏,范敬群,闫隽. 当代传播. 2015(03)
[10]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机制与效果比较[J]. 刘高颖.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硕士论文
[1]微信平台中健康类谣言的话语特征及扩散原因探究[D]. 刘璐.浙江大学 2018
[2]微信朋友圈中健康谣言的成因与净化[D]. 杨嘉琪.安徽大学 2018
[3]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类谣言传播研究[D]. 鲁莎.内蒙古大学 2017
[4]社交媒体背景下健康谣言问题研究[D]. 杨静琳.吉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641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4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