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 ——《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
发布时间:2022-08-06 16:38
本论文以《南方都市报》为研究个案,考察其创办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以及新闻生产的复杂过程,从编辑部场域的视角出发研究其新闻生产和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力图揭示潜藏在宏大叙事和简单概括的理论背后真实、复杂的新闻生产实践和力量规制特征,由此,给我们解读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新闻改革与社会转型、媒介系统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勾联关系提供生动的现实依据。论文整体采用媒介组织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取向,运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人类学研究方法,深入南都编辑部组织内部进行研究,无论理论路径的确定或研究方法的运用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创新价值。论文的逻辑组成主要包括“厚重描述”和“理论阐释”两部分,试图在描述南都复杂的新闻生产过程基础上,加以抽象、贴切的理论阐释。本文首先在前言中说明了选择南都作为研究个案的两点理由,继而在第一章中提出论文的核心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并对中外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同时对论文的关键词做了必要解释;第二章梳理了南都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对其“主流”转型的实质意义进行分析,最后对其发展过程与外部政治和经济控制因素及内部专业控制因素之间的...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取向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
第二章 发展历程及控制因素
第一节 萌芽:周报“起步”
第二节 发展:选择“另类”
第三节 转型:实践“主流”
第四节 主流转型的实质动因
第五节 发展历程的控制分析
第三章 生产机制及场域特征
第一节 新闻理念与编辑流程
第二节 新闻生产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新闻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四节 新闻生产的场域特征
第四章 时评:从公众表达到思想启蒙
第一节 发展轨迹与动因分析
第二节 编辑形态及生产机制
第三节 时评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四节 南都时评的功能意义
第五章 深度报道:抵达真相的路径
第一节 发展轨迹
第二节 编辑机制及报道形态
第三节 典型个案:“孙志刚事件”报道
第四节 新闻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六节 深度报道的功能意义
附录:“妞妞事件”报道
结语
一、南都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二、负责任的公共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及其困境[J]. 李明. 青年记者. 2006(04)
[2]人类将会娱乐至死吗?——波兹曼《娱乐至死》引读[J]. 孙玮. 新闻记者. 2005(10)
[3]中美深度报道的差异[J]. 张志安. 青年记者. 2005(08)
[4]试论中国都市报的第二次创业[J]. 童兵. 新闻记者. 2005(04)
[5]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J]. 涂光晋. 中国记者. 2004(12)
[6]从“市民生活报”到“新市民生活报”——华西都市报市场定位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 李鹏,陈翔. 新闻记者. 2004(09)
[7]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J]. 曾丽红. 新闻与写作. 2004(08)
[8]《南方都市报》孙志刚案首次报道中的理性和自律成份分析[J]. 李书藏. 现代传播. 2004(03)
[9]从普利策新闻奖透视美国新闻价值观[J]. 李萌. 新闻记者. 2004(06)
[10]解读主流媒体[J]. 刘建明. 新闻与写作. 2004(04)
本文编号:3669990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取向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核心概念
第二章 发展历程及控制因素
第一节 萌芽:周报“起步”
第二节 发展:选择“另类”
第三节 转型:实践“主流”
第四节 主流转型的实质动因
第五节 发展历程的控制分析
第三章 生产机制及场域特征
第一节 新闻理念与编辑流程
第二节 新闻生产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新闻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四节 新闻生产的场域特征
第四章 时评:从公众表达到思想启蒙
第一节 发展轨迹与动因分析
第二节 编辑形态及生产机制
第三节 时评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四节 南都时评的功能意义
第五章 深度报道:抵达真相的路径
第一节 发展轨迹
第二节 编辑机制及报道形态
第三节 典型个案:“孙志刚事件”报道
第四节 新闻生产的控制分析
第六节 深度报道的功能意义
附录:“妞妞事件”报道
结语
一、南都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二、负责任的公共传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及其困境[J]. 李明. 青年记者. 2006(04)
[2]人类将会娱乐至死吗?——波兹曼《娱乐至死》引读[J]. 孙玮. 新闻记者. 2005(10)
[3]中美深度报道的差异[J]. 张志安. 青年记者. 2005(08)
[4]试论中国都市报的第二次创业[J]. 童兵. 新闻记者. 2005(04)
[5]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J]. 涂光晋. 中国记者. 2004(12)
[6]从“市民生活报”到“新市民生活报”——华西都市报市场定位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 李鹏,陈翔. 新闻记者. 2004(09)
[7]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为例[J]. 曾丽红. 新闻与写作. 2004(08)
[8]《南方都市报》孙志刚案首次报道中的理性和自律成份分析[J]. 李书藏. 现代传播. 2004(03)
[9]从普利策新闻奖透视美国新闻价值观[J]. 李萌. 新闻记者. 2004(06)
[10]解读主流媒体[J]. 刘建明. 新闻与写作. 2004(04)
本文编号:3669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69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