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脱口秀《罗辑思维》传播效果探析
发布时间:2022-08-11 20:12
每一种技术的革新,都会让传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web2.0时代,互联网生态环境也在悄然改变,Facebook的诞生,使传播从单一媒介变成“全民发声”的时代,新兴传播方式到底带来了怎样的传播效果,受众又是如何接纳与使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是现有环境下的一个重要课题。2012年底,一档名为《罗辑思维》的网络脱口秀节目在优酷网上线播出,此后每周更新,二年时间,《罗辑思维》持续更新,已积攒了很高的人气,并由一款互联网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传媒品牌。本文将从其节目特色,传播方式,受众的接受与使用等几个方面,依托创新扩散理论,研究影响《罗辑思维》的传播扩散以及用户关注、观看的因子分析。文章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传播效果及《罗辑思维》网络视频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从网络视频、公众平台号、线上与线下活动几个方面全方位解读《罗辑思维》栏目;第三章主要分析两个方面:一是《罗辑思维》栏目自身的扩散过程,另一个则是用户观看《罗辑思维》的影响因子分析。第四章主要讲述量化研究的实验部分;第五章分析数据结果;第六章为对《罗辑思维》传播效果分析的一些建议与意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选题研究现状
1. 传播效果研究
2. 创新与扩散理论研究
3. 《罗辑思维》栏目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选题创点
二、《罗辑思维》综述
(一) 《罗辑思维》网络视频
(二) 《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号
(三) 《罗辑思维》线上线下活动
三、理论框架与基本假设
(一) 理论框架
1. 创新与扩散
2. 影响因子分析
(二) 基本假设
1. 创新本身——《罗辑思维》
2. 《罗辑思维》的扩散渠道
3. 《罗辑思维》受众的接受
4. 基本研究模型
四、《罗辑思维》栏目量化分析
(一) 研究变量及变量测量指标
1. 变量定义
2. 变量测量指标
(二) 测量工具
(三) 《罗辑思维》研究抽样与实施
1. 内容分析法抽样
2. 问卷调查法抽样
五、《罗辑思维》内容数据分析
(一) 内容分析统计
1. 《罗辑思维》栏目的相对优势性
2. 《罗辑思维》栏目内容的兼容性
3. 《罗辑思维》栏目的复杂性
4. 《罗辑思维》栏目的可试验性
5. 《罗辑思维》栏目的可观察性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1. 背景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 问卷的观测量变量分析
(三) 《罗辑思维》量化分析结果的启示
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
(二) 研究结论
(三) 对《罗辑思维》栏目的建议
1. 关注《罗辑思维》的易用性
2. 提升《罗辑思维》的感知有用性
3. 设备上的兼容性也不容忽视
(四) 研究的不足
1. 抽样的设计
2. 样本量的限制
(五) 未来研究的展望
1. 考量上的缺陷
2. 考察变量还不够全面
3. 应扩大样本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675311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选题研究现状
1. 传播效果研究
2. 创新与扩散理论研究
3. 《罗辑思维》栏目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选题创点
二、《罗辑思维》综述
(一) 《罗辑思维》网络视频
(二) 《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号
(三) 《罗辑思维》线上线下活动
三、理论框架与基本假设
(一) 理论框架
1. 创新与扩散
2. 影响因子分析
(二) 基本假设
1. 创新本身——《罗辑思维》
2. 《罗辑思维》的扩散渠道
3. 《罗辑思维》受众的接受
4. 基本研究模型
四、《罗辑思维》栏目量化分析
(一) 研究变量及变量测量指标
1. 变量定义
2. 变量测量指标
(二) 测量工具
(三) 《罗辑思维》研究抽样与实施
1. 内容分析法抽样
2. 问卷调查法抽样
五、《罗辑思维》内容数据分析
(一) 内容分析统计
1. 《罗辑思维》栏目的相对优势性
2. 《罗辑思维》栏目内容的兼容性
3. 《罗辑思维》栏目的复杂性
4. 《罗辑思维》栏目的可试验性
5. 《罗辑思维》栏目的可观察性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1. 背景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 问卷的观测量变量分析
(三) 《罗辑思维》量化分析结果的启示
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
(二) 研究结论
(三) 对《罗辑思维》栏目的建议
1. 关注《罗辑思维》的易用性
2. 提升《罗辑思维》的感知有用性
3. 设备上的兼容性也不容忽视
(四) 研究的不足
1. 抽样的设计
2. 样本量的限制
(五) 未来研究的展望
1. 考量上的缺陷
2. 考察变量还不够全面
3. 应扩大样本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675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67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