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9 22:27
本论文以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文化路径、实践路径,以及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传播路径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文化路径的研究上,从广义的文化定义出发去理清了文化作为一种传播路径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中国书法艺术因其自身的文化“东方”性向西方传播了出去。而基于相通、共通的线条审美与“和”文化,中国书法艺术借由此种文化载体向西方传播了出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书法艺术也借由当今时代生活的这个整体的文化环境向西方社会传播了出去。在实践路径的研究上,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来论述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的西向传播是如何操作的。在具体研究上,本部分将研究落脚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着的具体的书法传播实例与相关的书法传播行为,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提炼出拓展传播渠道、借助传播主体的优势和增强传播效果这三个实践路径。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研究,首先是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本身作为一种传播机制、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就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而言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传播主体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书法传播的受众要向传...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来源及意义
0.1.1 选题来源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0.2.1 研究方法
0.2.2 理论基础
0.3 相关研究综述
0.3.1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0.3.2 中国书法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0.3.3 中国书法艺术的西向传播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文化路径
1.1 发挥中国书法文化的独特吸引力
1.1.1 书法材料与东方魅力
1.1.2 字体形象与审美艺术
1.2 利用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
1.2.1 以线条文化为载体
1.2.2 以“和”文化为载体
1.3 借助时代生活内容的传播功能
1.3.1 服饰、影视以及其他方面中的书法元素传播
1.3.2 国际大型赛事和活动中的书法元素传播
1.4 小结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实践路径
2.1 拓展传播渠道
2.1.1 以民间团体为主的组织传播
2.1.2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传播
2.1.3 以现代科技为主的电子传播
2.2 借助传播主体的优势
2.2.1 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导向
2.2.2 西方政界的领袖力量
2.3 增强传播效果
2.3.1 发挥品牌效应
2.3.2 发展书法产业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建议
3.1 观照传播主体: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3.1.1 教师的书法编码能力
3.1.2 教师在传播中的受众视角
3.2 转化传播受众:从“拟态环境”到受众转化
3.2.1 营造书法传播的“拟态环境”
3.2.2 “拟态环境”下的受众转化
3.3 改进传播机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
3.3.1 师资队伍建设和中西书法交流合作机制的完善
3.3.2 课程设置和教材研发
3.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74616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来源及意义
0.1.1 选题来源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0.2.1 研究方法
0.2.2 理论基础
0.3 相关研究综述
0.3.1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0.3.2 中国书法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0.3.3 中国书法艺术的西向传播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文化路径
1.1 发挥中国书法文化的独特吸引力
1.1.1 书法材料与东方魅力
1.1.2 字体形象与审美艺术
1.2 利用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
1.2.1 以线条文化为载体
1.2.2 以“和”文化为载体
1.3 借助时代生活内容的传播功能
1.3.1 服饰、影视以及其他方面中的书法元素传播
1.3.2 国际大型赛事和活动中的书法元素传播
1.4 小结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实践路径
2.1 拓展传播渠道
2.1.1 以民间团体为主的组织传播
2.1.2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传播
2.1.3 以现代科技为主的电子传播
2.2 借助传播主体的优势
2.2.1 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导向
2.2.2 西方政界的领袖力量
2.3 增强传播效果
2.3.1 发挥品牌效应
2.3.2 发展书法产业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中国书法艺术西向传播的路径建议
3.1 观照传播主体: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3.1.1 教师的书法编码能力
3.1.2 教师在传播中的受众视角
3.2 转化传播受众:从“拟态环境”到受众转化
3.2.1 营造书法传播的“拟态环境”
3.2.2 “拟态环境”下的受众转化
3.3 改进传播机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
3.3.1 师资队伍建设和中西书法交流合作机制的完善
3.3.2 课程设置和教材研发
3.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74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77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