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微时代舆论生态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24 17:22
  2010年有一句非常流行且充满正能量之语:围观改变中国,围观的平台即互联网新型社交平台——微博客,简称微博。这一年,微博以简短文本、低技术门槛,核裂变式传播模式等特点获得广大网友的青睐,人们在微博上分享信息,进行观点激辩,每一个微博都是一个扬声器,一个话筒接上另一个话筒,无数声音开始在互联网上激荡,2010年也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的兴起开启了国内微时代序幕,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官方微博发布群等各种“微”产品陆续面世并逐渐流行,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变化,形成了今天以微博、微信为主导的“全民微时代”。在当前微时代舆论生态环境下,我国的舆论环境愈来愈复杂多变,一方面,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了每一个公民发声发言的扩音器,“人人都是记者,处处都是现场,时时都可直播”,微博给了底层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倾诉自身诉求、维护个体权益的机会;另一方面,舆论的多样化、复杂性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民微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研究已成为当下政府稳定社会、安定民心的重要议题之一。面对当前国内民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社会问题的多样化,舆论...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微时代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2.1 微时代的定义
        2.1.1 定义
        2.1.2 微时代特点
    2.2 微时代在中国的发展
    2.3 国内微博的特点分析
        2.3.1 从草根到精英
        2.3.2 从民间到官方
        2.3.3 从“私人分享”到“微博问政”
第三章 微时代舆论生态系统的分析
    3.1 舆论与网络舆论生态
        3.1.1 舆论源起
        3.1.2 网络舆论的兴起
    3.2 微时代的舆论生成机制
        3.2.1 微时代的舆论生态
        3.2.2 微时代的两个舆论场
    3.3 微时代的舆论生态新特点
    3.4 微博对我国舆论生态的塑造
第四章 微时代的舆论生态对社会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4.1 对社会管理新的信息技术支持
        4.1.1 政务微博的兴起
        4.1.2 重大事件的微直播
    4.2 对党和政府的领导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挑战
        4.2.1 政府对信息控制减弱
        4.2.2 社会舆论议题设置的权力异位
        4.2.3 负面消息综合症盛行
    4.3 对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4.3.1 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及研判
        4.3.2 变“严控”为“柔性引导”
        4.3.3 以新应新,抢占微时代舆论制高点
        4.3.4 提高政府人员的媒介素养
第五章 微时代的舆论生态对政务微博发展的诉求
    5.1 政务微博是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平台
    5.2 政务微博是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5.2.1 政务微博的扁平化传播
        5.2.2 政务微博的及时互动性
    5.3 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5.3.1 建立和管理尚处自发状态
        5.3.2 运营缺乏常态机制
        5.3.3 缺少必要的营销推广手段
第六章 微时代的舆论生态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路径
    6.1 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构想
        6.1.1 民意表达社会化机制
        6.1.2 公众参与有序化机制
        6.1.3 网络平台健全化机制
        6.1.4 政务微博科学化机制
    6.2 对社会管理创新路径选择
        6.2.1 从管控到疏导
        6.2.2 从俯视到平视
        6.2.3 从“官样传播”到“智慧传播”
        6.2.4 从管理到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



本文编号:3874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874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5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