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讨论与“沉默的螺旋”
本文关键词: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讨论与“沉默的螺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升温,导致网络环境从纯匿名状态逐渐演变成有迹可循的伪匿名状态与匿名状态共生的局面,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有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本文着重选取社交网络这一环境,以“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研究人们在讨论社会公共议题时的选择与行为,并且尝试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本文依据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社交网络相较于旧网络时代的新特性——社交网络的特性对个体在接收与输出公共议题信息的影响——个别社交媒体的媒体机制与个体应对策略等四个大的层次从“沉默的螺旋”理论视角,对个体在社会公共议题讨论中的消解性与娱乐化做出具体阐释。本文首先阐释新媒体,尤其是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的作用相较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差异性,从而从客观上理清不同社交网络中的不同舆论氛围,以及社交网络于社会公众的意义与价值。然后从社交网络相较于旧网络时代的新特性入手,具体阐释社交网络中的过滤机制、伪匿名环境、信息流以及其中的新型意见领袖,从而深入理解社交网络相较于旧网络时代以及现实环境的异同。接着,本文将公共议题的讨论分为信息接收与输出两个部分,分别阐释社会公众对于意见表达的选择与可能产生的结果。在信息接收部分,由于社交网络的过滤机制及信息流属性,使得个体在社交网络中获取信息偏向个体化与碎片化,导致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后续的输出,也就是议题讨论环节。而在信息输出部分,由于社交媒体的舆论氛围,个体对于社会公共议题的意见表达总体上有三种应对方案:积极表达、消极表达与拒绝表达。而单个社交媒体的舆论氛围与特点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个体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意见表达受制于媒体机制,于是本文分别分析了微博、微信和知乎三类社交媒体的意见表达机制与个体的应对策略。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交媒体中的舆论环境越来越接近现实环境,但社交媒体中的意见感知相较于现实社会更加困难,因而个体的意见表达也就愈发审慎。同时,也是由于社交媒体机制的特殊性,个体在意见表达的时候,除了说与不说这种二元选择之外,增加了更多不同的方式与可能性。但表达机会与影响力的差距,个体关注领域的差异以及网络空间本身的架构使得“沉默的螺旋”现象依旧得以维系。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 社交媒体 公共议题 舆论 个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3
- 第1章 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及媒介作用13-17
- 1.1 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与多样13-14
- 1.2 社交媒体中的优势意见14-15
- 1.3 社交媒体的社会效果及影响15-17
- 第2章 社交媒体的过滤、伪匿名、信息流属性以及新型意见领袖17-22
- 2.1 社交媒体的多重过滤机制17-18
- 2.2 社交媒体的伪匿名环境18-20
- 2.3 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呈现形式20
- 2.4 社交媒体中的新型意见领袖20-22
- 第3章 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信息获取的个人向与碎片化22-25
- 3.1 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信息获取的个人向22-23
- 3.2 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信息获取的碎片化23-25
- 第4章 社交媒体环境中公共议题讨论的消解化与娱乐化25-30
- 4.1 社交媒体中围绕社会公共议题的积极表达25
- 4.2 社交媒体中围绕社会公共议题的拒绝表达25-28
- 4.2.1 完全拒绝表达26
- 4.2.2 选择性拒绝表达26-28
- 4.3 社交媒体中围绕社会公共议题的消极表达28-30
- 第5章 社交媒体机制与用户意见表达的适应策略30-34
- 5.1 微博的媒介机制以及用户的适应性表达30-32
- 5.2 知乎的媒介机制以及用户的适应性表达32
- 5.3 微信的媒介机制以及用户的适应性表达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7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37-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2期
2 马尔科姆;;被高估的社交媒体[J];当代传播;2011年03期
3 ;未来社交媒体10大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07期
4 启程;;社交媒体之“湿”与社会之痛[J];检察风云;2011年17期
5 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国外媒体对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J];新闻记者;2011年12期
7 马小娟;;论社交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1年24期
8 冯岩;;人文城市发展中的社交媒体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9 文卫华;刘嘉丽;王雅萱;;试析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与边界[J];中国报业;2012年08期
10 翟菁;张莉钥;;谱写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五部曲”[J];今传媒;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洪婧茹;;社交媒体与上海大学生的环保参与:从线上关注到线下行动[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斌;郑满宁;;扭转“逆差”:社交媒体时代国人形象传播机制及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 编译;社交媒体营销助推器还是新航向?[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晓平;社交媒体重构商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一鸣;出版商介入社交媒体的危险[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Chris Nerney;社交媒体带来的5大安全威胁[N];网络世界;2011年
5 李鑫源;社交媒体影响不容小窥[N];科技日报;2011年
6 陈晓平;社交媒体的“葫芦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7 肖明超(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社交媒体引发营销裂变[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文化学者 常江;社交媒体的“情绪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9 朱永磊 贝恩大中华区电信、媒体与高科技业务主管;如何成为社交媒体的长期赢家[N];通信产业报;2012年
10 记者 赵中文;东南亚企业倾向利用社交媒体经商[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雪;复杂网络链路分析与社交媒体预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罗准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检索与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丹尼尔;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唐李洋;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Twitter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朱星玮;社交媒体信息结构化组织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絮;社交媒体广告的表现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蒙;网络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与品牌传播[D];辽宁大学;2013年
3 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张茜茹;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徐蕾;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意愿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巩丽;社交媒体对电视节目受众观看行为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邹姝玉;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秦晶晶;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胜;基于社交媒体网络的消费者网购决策及商品推荐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任雁;“文化迁徙”背景下中国留学社交媒体使用的“两栖”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社交媒体中公共议题讨论与“沉默的螺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5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