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音乐社交:网易云音乐的互动仪式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07:00

  本文关键词:音乐社交:网易云音乐的互动仪式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交网络对人们生活介入的越来越深,现在人们开始发现他们的虚拟生活已经变得“社交化”了。在网络虚拟社交化成为趋势的情况下,本文将焦点对准少有涉及的“音乐社交”领域。在分析了当下互联网生态之后,本文认为正是互联网的垂直细分和场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交形式。“音乐社交”概念并不是当下的新鲜产物,早在2004年的Myspace(聚友网)就开始将音乐与社交网络结合起来创建出了著名的Myspace music,它的成功也引来了各方效仿:有将音乐社交带向高峰的Last.fm,也有败在商业化上的Ping以及将音乐社交引向游戏化的Turnable.FM。回到国内线上音乐市场,在QQ音乐、酷我音乐、虾米音乐等起步较早的线上音乐App的重压下,创建于2013年的网易云音乐却凭借着移动原生和社交化的理念,不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用户量突破一亿,更是再次将“音乐社交”引入大众视野。本文在考察了网易云音乐App之后,认为正是音乐的本质使得在这个封闭式的App内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仪式链”。兰德尔·柯林斯在其专著《互动仪式链》中将迪尔凯姆的仪式思想与戈夫曼的微观互动理论结合,关注“情境”如何使个体与社会的交往成为一场互动仪式。本文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框架,考察了网易云音乐中形成互动仪式链的要素:歌曲/歌单形成了共同关注点、不间断的歌曲评论和精准的定制化歌曲推送形成了互动仪式必备的群体兴奋、基于LBS技术的“附近的人”功能和音乐圈维持了这种互动仪式的节奏,正是App内部随处可见的社交功能将短期情感转化为了长期情感,而长期情感是形成群体团结的重要因素。长期情感就是情感能量(EE),情感能量是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重点阐述的概念。本文分别论述了网易云音乐中的互动和仪式,回到欧文·戈夫曼的微观社会学互动理论,认为正是音乐所激发的情感模糊了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的界限,形成了高强度的情感连带,于是个体越是参与到互动中便越是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能量,从而形成稳固的群体团结。对仪式的研究与宗教研究无法分开,仪式起源于宗教祭祀,而后迪尔凯姆将仪式从纯粹的宗教研究中应用到社会学领域,认为仪式是群体道德感的体现。本文从仪式的宗教起源开始,将宗教仪式中音乐的要素提出来,认为音乐从诞生初就具有天然的仪式性质。在网易云音乐中,音乐的曲调和歌词中所富含的感情,同初民在祭祀中所使用的音乐时的感情有共同点,所以围绕音乐的互动就是产生仪式感的过程。网易云音乐中的UI设计也具有构成仪式的符号特征,专业人士的引领也具有模仿仪式的特征。云音乐的音乐社交中的高情感能量和高群体身份符号形成了完整的互动仪式链。最后,本文分析了云音乐中的传播特征:优质的产品体验感促生了优质的UGC内容,从而形成了自组织传播,其中,情感与共鸣体验是关键要素。“音乐社交”开启了以情感为连带的独特社交体系,未来也将会形成以原创音乐人和明星用户为起点的线上音乐产业,在更加“贴身化”的社交前景中,音乐将成为全社交体验的先驱。
【关键词】:音乐社交 互动仪式链 网易云音乐 情感能量 群体团结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92;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综述8-13
  • 1.2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4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14-16
  • 2 “音乐社交”形成机理与案例分析16-24
  • 2.1 “音乐社交”形成机理16-20
  • 2.2 “音乐社交”案例20-24
  • 3 “互动仪式链”理论与虚拟社群认同机制24-35
  • 3.1 “互动仪式链”(IRs)的理论框架24-29
  • 3.2 虚拟社群的认同机制29-35
  • 4 网易云音乐中的互动仪式35-61
  • 4.1 “云音乐”中的互动35-48
  • 4.2 “云音乐”中的仪式构成48-61
  • 5 “网易云音乐”音乐社交传播特征与前景61-70
  • 5.1 云音乐的传播特征61-66
  • 5.2 音乐社交的前景66-70
  • 6 结语70-73
  • 参考文献73-76
  • 附件:本文作者关于线上音乐App的访谈76-79
  • 致谢79-80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雨童;;社交网络[J];中国摄影家;2014年06期

2 张磊;陈贞翔;杨波;;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学报;2014年08期

3 范昕;包慧烨;;社交网络潜藏安全隐忧 晒幸福,当心引狼入室[J];报刊荟萃;2012年09期

4 代安楠;;大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的使用与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3年24期

5 詹馥榕;;浅议俄罗斯网络发展现状及其社交网络语汇特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黄媛媛;;即拍即分享[J];影像视觉;2014年01期

7 克里夫·汤普森;;社交网络在改变什么?[J];现代班组;2014年06期

8 颜晓敏;吉阳;熊朋迪;祝卓宏;;中学生的同伴依恋类型与社交网络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06期

9 Ben Mezrich;;社交网络[J];电影画刊(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10 丁庆龙;;新“开放”时代的社交网络[J];华人世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龙;李艳兵;;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预测与关系强度研究[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2 宫广宇;李开军;;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分析和思考——以人人网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3 杨子鹏;乔丽娟;王梦思;杨雪迎;孟子冰;张禹;;社交网络与大学生焦虑缓解[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毕雪梅;;体育虚拟社区中的体育社交网络解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杜p

本文编号:451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51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