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的联动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03:18

  本文关键词: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的联动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微博、微信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扩大器。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平台的开放性和传播的裂变性,微博场域通常是突发事件的主要信源地;而基于人际传播的微信场域由于平台的私密性和不易监管,往往“暗流涌动”。无论是微博上火热的围观,还是微信圈飞舞的谣言,都给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方面可以把握民意,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平台的服务功能,整合民生服务,开展应急处置。在这一背景下,借助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结合各自属性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通“双微”平台,意义深远。本文以政务“双微”的联动为切入点,结合突发事件,在对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二者如何联动。在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频发风险加剧、社交媒体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平台、微传播跃升为主流传播方式、媒介融合下“互联网+政务”的发展等现实背景下, “双微”媒介属性的互补、民意的汇集以及顶层设计的助推等都驱动着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联动传播。在二者的具体联动过程中,从平台融合、资源整合、内容配合、发布联合四个方面着力,构建二者在突发事件中的联动传播机制,成效显著。政务“双微”的联动增强了政务信息传播的精准效应、“双微”传播的集群效应以及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效应。然而“双微”联动传播理念的不足、运用本领的缺乏与手段生疏、各自为政以及多头管理的现状对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联动形成阻碍。实际上,政务“双微”联动的背后应是多部门的现实联动。因此,政务“双微”运营人员和管理部门可从转变政务传播理念、提升运营能力、完善运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搭建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实施框架,具体指导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联动的开展。
【关键词】:突发事件 政务“双微” 联动传播 机制 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1.1 选题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文献综述14-2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6-21
  • 1.2.3 研究述评21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1-22
  • 1.3.1 研究内容21
  • 1.3.2 研究方法21-22
  • 1.4 研究的创新点22-23
  • 第2章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背景与动因23-37
  • 2.1 政务“双微”的概念及其传播特点23-27
  • 2.1.1 政务“双微”的界定与类型23-26
  • 2.1.2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的传播特点26-27
  • 2.2 政务“双微”在突发事件中联动传播的现实背景27-32
  • 2.2.1 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频发风险加剧27-28
  • 2.2.2 社交媒体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平台28-30
  • 2.2.3 微传播跃升为我国主流传播方式30-31
  • 2.2.4 媒介融合下“互联网+政务”的发展31-32
  • 2.3 政务“双微”在突发事件中联动传播的动因32-37
  • 2.3.1 “双微”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媒介属性的互补32-33
  • 2.3.2 “双微”新媒体成为我国主要民意汇集地33-34
  • 2.3.3 顶层设计助推政务“双微”融合对接34-37
  • 第3章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机制37-54
  • 3.1 政务“双微”的平台融合37-39
  • 3.1.1 “双微”之间的横向打通37-38
  • 3.1.2 “双微”平台的纵向内嵌38-39
  • 3.2 政务“双微”的资源整合39-42
  • 3.2.1 突发事件信源的多渠道公开互补39-40
  • 3.2.2 相关数据库与传播资讯的共建共享40-41
  • 3.2.3 政务“双微”运营人员的沟通互动41-42
  • 3.3 政务“双微”的内容配合42-46
  • 3.3.1 议程设置的同频共振42-44
  • 3.3.2 传播主题的分工合唱44-45
  • 3.3.3 话题发酵的“双微”接力45
  • 3.3.4 文本容量的优势互补45-46
  • 3.4 政务“双微”的发布联合46-54
  • 3.4.1 发布时机的选取配合46-49
  • 3.4.2 发布载体的形式多样49-51
  • 3.4.3 发布过程的实时跟进51
  • 3.4.4 发布渠道的多元覆盖51-54
  • 第4章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效应54-66
  • 4.1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信息传播的精准效应增强54-58
  • 4.1.1 “双微”数据共挖突发事件热点议题54-56
  • 4.1.2 政务“双微”合力预判突发事件传播态势56-57
  • 4.1.3 实现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受众的精确覆盖57-58
  • 4.2 政务“双微”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集群效应显著58-62
  • 4.2.1 政务的社会化传播渠道拓宽59-60
  • 4.2.2 信息与服务二者功能的叠加60-61
  • 4.2.3 舆论引导中的协同发声加强61-62
  • 4.3 政务“双微”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效应倍增62-66
  • 4.3.1 粉丝效应推动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62-63
  • 4.3.2 借力新闻媒体与“双微”资源互为补充63-64
  • 4.3.3 促进政务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64-66
  • 第5章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66-79
  • 5.1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面临的困境66-72
  • 5.1.1 “双微”联动传播理念未引起重视66-67
  • 5.1.2 “双微”运用本领缺乏与手段生疏67-69
  • 5.1.3 “双微”各自为政导致联动未成常态69-70
  • 5.1.4 多头管理对“双微”联动形成阻碍70-72
  • 5.2 现实困境下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应对策略72-79
  • 5.2.1 转变理念营造政务现代化立体传播新格局72-73
  • 5.2.2 多措并举提升政务“双微”联动运营能力73-74
  • 5.2.3 流程再造搭建政务“双微”联动实施框架74-77
  • 5.2.4 结构重组完善政务“双微”运营管理体制77-79
  • 结论79-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6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玫;罗马法传播研究会[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2 李红艳;;认识与深化乡村传播研究[J];北京观察;2006年07期

3 吕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26期

4 张文波;;突发性事件中微博传播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史丽琴;张琴芬;;微博时代政府形象的科学传播研究[J];新闻知识;2012年07期

6 李梁;;基于编码设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传播研究[J];学理论;2010年01期

7 李娜;;2009-2012年危机传播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3年09期

8 本刊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之中国传播研究”论坛隆重召开[J];北京教育(高教);2013年01期

9 龙静云;薛惠;;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31期

10 刘大勇;;我军国际形象传播研究综述[J];军事记者;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委会[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祝建华;;传播研究国际化的国际经验:个人学术训练与机构奖惩体制的影响[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3 张明新;佘建兰;;世纪之交的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势——以对1994-2005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为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佳璧;;体育赛事推广中的电视营销传播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王静;;后奥运时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6 陈韬文;;理论化是华人社会传播研究的出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处理[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7 张咏华;;试析2005年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谢静;;社区传播:空间与人的网络重构(摘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9 贾静;李汀;徐延;;我国新媒体体育传播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10 卞清;;修正“成见” 建构“象征”——文化社会学视野下危机传播研究的想象和可能性[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杜孟战略传播研究项目正式启动[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张翼;整合各方资源 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韩鸿;发展传播研究需要“中国模式”[N];光明日报;2014年

4 实习记者 张君荣;国际传播研究亟须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理论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恳;开展和加强中医国际传播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华子;传播研究法[N];中华新闻报;2001年

7 汪大勇;北语成立首善之区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记者 仇逸;新媒介普及上海领先[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吴予敏;传播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胡翼青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超越功能主义: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2 李萌;美国发展传播研究的历史考察:发展传播现代化范式的生成、危机与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曹书乐;论英国传播研究——一种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的考察[D];清华大学;2009年

4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世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德宏;新闻的审美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庆香;微公益传播研究—主体.模式.影响[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俊阳;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人的关系传播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吴君;抵抗与表演:“吐槽文化”的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丽红;《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4 吴越;权力的转移:20世纪20年代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D];南京大学;2013年

5 梁爽;“沈阳招聘”微信公众号运营与传播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李宏松;数字漫画的创作及传播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7 陈兴康;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赵云凤;电视媒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胡NB尹;明清民国时期辣椒在中国的引种传播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姜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对外传播研究[D];外交学院;2016年


  本文关键词: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的联动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84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