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关联事件 涌现 网络媒体 网络传播 网络现象
【摘要】:涌现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系统中,当一种可识别且重复发生的现象出现时,涌现便开始呈现。作为典型的系统组织,网络时常以其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其“涌现”面貌,纵观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其传播不再仅限于碎片化的个案,而呈现出系列化和复杂化,这些事件有着类似的意义结构并按照时间、空间排列不断涌现。这一现象在对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阶层对立、网络和社会秩序双重失范等不良后果。基于此,本次研究以约翰·霍兰的涌现理论为思路指导,从网络关联事件的涌现形态、形成原因、影响及对策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深入认识这一网络传播新形态并为政府、媒体应对其引发的负面影响提供可借鉴性成果。在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形态分析部分,以霍兰涌现现象形态研究三阶段:积木块和永恒的新奇、动态性和规律性、具有层次的组织来建构章节框架,即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系列案例搜集、网络关联事件的涌现模式、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的层级三方面。分析了网络关联事件外在形式上的时空表现形式以及内在意义上的标签模式,并指出网络关联事件涌现形态具有单一事件到系列事件的标签化过程和事件系列集合的标签思维社会化过程两个层级。对于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究,结合霍兰涌现生成机理研究,笔者认为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网络技术背景、作用主体机制和整体社会环境。网络的互动性和广泛链接性为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生成提供了外部动力;网络关联事件本身的热点特质、网络媒体的互动博弈以及网民的社会心态和选择是促成网络关联事件生成及不断涌现的主体作用机制;而整个社会冲突泛化的现实与阶层分化和认同重构则是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的深层逻辑。在网络关联事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方面,分析了其对政府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层面的正面影响,同时也指出其导致的阶层对立与分化、网络失范与非理性情绪弥漫等的负面影响,并针对其引发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政府网络治理层面和网络媒体应对层面的对策。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是网络传播中新生而又复杂的现象,本次研究为认知这一现象的形态、形成原因、影响等提供了一般性“进程图谱”,也为政府、媒体等应对这一现象引发的阶层对立、矛盾升级甚至群体行动等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关联事件 涌现 网络媒体 网络传播 网络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研究目的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概念界定9-10
- 1.2.1 网络关联事件9-10
- 1.2.2 涌现现象10
- 1.3 文献综述10-12
- 1.3.1 网络传播领域涌现现象相关研究现状10-11
- 1.3.2 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相关研究现状11-12
- 1.4 研究理论、思路与方法12-15
-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12-13
- 1.4.2 研究思路概述13-14
- 1.4.3 研究方法简述14-15
- 2 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的基本形态15-33
- 2.1 积木块和永恒的新奇:网络关联事件系列案例呈现15-20
- 2.1.1 案例选择及依据15-16
- 2.1.2 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系列案例展示16-20
- 2.2 动态性和规律性:网络关联事件的涌现模式20-30
- 2.2.1 外在形式上的时空表现模式21-26
- 2.2.2 内在意义上的标签模式26-30
- 2.3 具有层次的组织: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的两级层次30-33
- 2.3.1 第一层次:单一事件到系列事件的标签化过程31
- 2.3.2 第二层次:事件系列集合的标签思维社会化过程31-33
- 3 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的形成原因33-45
- 3.1 技术背景: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生成的外部动力33-35
- 3.1.1 网络传播的广泛链接性34
- 3.1.2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34-35
- 3.2 三方主体: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生成的作用者35-43
- 3.2.1 事件本身的热点特质35-36
- 3.2.2 网络媒体的互动与博弈36-41
- 3.2.3 网民的社会心态和选择41-43
- 3.3 社会环境: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生成的深层逻辑43-45
- 3.3.1 冲突泛化的社会现实43-44
- 3.3.2 阶层分化与认同重构44-45
- 4 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的影响及对策45-50
- 4.1 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的影响概述45-47
- 4.1.1 涌现正反馈45-46
- 4.1.2 涌现负反馈46-47
- 4.2 网络关联事件涌现负反馈的对策分析47-50
- 4.2.1 政府网络治理层面47-48
- 4.2.2 网络媒体应对层面48-50
- 5 结语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丰余;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的理性思考[J];电视研究;2001年04期
2 刘学;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1期
3 冯晓斌;;透视大学生网络新闻媒体接触现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黎慧玲;;网络时代纸质新闻媒体的发展[J];新闻前哨;2007年11期
5 刘雪梅;;网络新闻媒体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J];中国地市报人;2010年09期
6 吴佳洛;;网络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3年12期
7 胡子分;;网络新闻媒体的主流媒体之道[J];新闻传播;2013年06期
8 任媛;;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06期
9 林江;网络传播特性与传统媒体的网络化[J];中国出版;2000年12期
10 张鹏;界定网络新机制[J];软件世界;200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章峰;肖虹;聂舒;王智宇;林燕惠;肖水源;;2010年我国网络新闻媒体自杀报道的内容分析[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一)[C];2011年
2 杨凯;;公共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及扩散机制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鹏飞;;强化新闻信息个性特色——浅谈如何提升地方网络媒体核心竞争力[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宜山;网络传播中舆论引导的特点分析与实施[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薛筱刚;开拓网络新闻媒体个性化服务市场[N];甘肃日报;2002年
3 王欢;网络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影响[N];赤峰日报;2008年
4 中共通江县委常委 宣传部长 李明刚;通江县构建大宣传格局的探索与思考[N];四川科技报;2009年
5 本报特派记者常河;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N];江淮时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雪昆;网络媒体如何打破信息交流“玻璃墙”?[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冀平 任虎鹏;网络媒体有没有新闻采访权?[N];陕西日报;2012年
8 杜骏飞;发展与隐忧——中国网络新闻业5年回顾[N];中华新闻报;2002年
9 ;网络媒体与报纸:在竞合中共存[N];中华新闻报;2003年
10 陈 明 杨国炜 陈樵;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新领域[N];中华新闻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建德;网络新闻媒体的主流媒体之道[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2 黄智知;网络新闻媒体盈利模式分析与探索[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3 窦晓进;天津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瑜超;政府应对网络突发性事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郭建磊;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杰;网络关联事件涌现现象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邓昕;网络“人肉搜索”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朱刘光;重庆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交互性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9 何聪;论网络媒体言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杨柳;河南重点网络新闻媒体[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3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67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