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死后心包液相关生化值改变的研究
【摘要】 目的:依据人体死后心包液相关生化值变化来明确法医病理有关心源性(心肌梗死)猝死鉴定的可能性;探讨影响死后心包液变化的因素;统计人体死后心包液中各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提供一个人体死后心包液生化值变化的基础数据,为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方法:法医病理检案中收集的人体心包液样品60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草转氨酶(AST)、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1)、钙离子(Ca2+)、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l)、a-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肌钙蛋白-I(cTn-I)共计11个指标,获得数据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结果:根据死亡原因以及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心源性疾病组(n=20)、非心源性疾病组(n=20)、无疾病对照组(n=20)。①AST:心源性疾病组与非心源性疾病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疾病组与无疾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源性疾病组与无疾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Na+、K+、Cl-、Ca2+: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K、CK-MB、HBDH、cTn-I:心源性疾病组、非心源性疾病组、无疾病对照组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LDH、LDHl:心源性疾病组与非心源性疾病组、无疾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源性疾病组与无疾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源性疾病组与非心源性疾病组、无疾病对照组三组之间比较CK、CK-MB、LDH、LDH1、HBDH、cTn-I有统计学意义,六个指标的联合检测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更具价值的诊断。2、心源性疾病组与非心源性疾病组之间AS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心源性疾病组、非心源性疾病组与无疾病对照组之间AS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心源性疾病组、非心源性疾病组、无疾病对照组三组之间K+、Na+、Cl-、Ca2+匕较均无统计学意义。4、死亡时间、血液污染、腐败等因素对心包液生化值有影响,生化值的检测应尽早进行。
引言
尸体化学是指死后尸体的血液、组织、脑脊液、玻璃体液、心包液、尿液等发生的一系列化学的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根据死后尸体化学变化来推断生前疾病、死亡原因是近年来法医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其研究有助于了解生前疾病状况、疾病严重程度、死后变化等,帮助查明病变,鉴定死亡原因,在法医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来源于瞿勇强教授的《人体死后体液相关生化值改变的研究》课题,选取法医病理检案中收集的心包液60例,根据死亡原因分为心源性疾病组Cn=20)、非心源性疾病组(《=20)、无疾病对照组共三个组(《=20),利用OLYMPUS AU5421及BECKMAN UniCel Dxl 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谷草转氨酶(AST)、钠离子(Na+)、钟离子(K+)、氯离子(CD、妈离子(Ca2+)、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氧酶同工酶1 (LDH1)、a-轻基丁酸脱氧酶(HBDH)、肌妈蛋白-I (cTn-I)共计11个指标。冀望获得统计人体死后心包液中各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提供一个人体死后心包液生化值变化的基础数据;探讨影响死后心包液变化的因素;研究依据死后心包液相关生化值变化来明确法医病理有关心源性(心肌梗死)碎死鉴定的可能性,为法医学死亡案例鉴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
材料和方法
1实验仪器、试剂、试剂盒原理及组成
Access CK-MB是一种双位点酶免法,将样本添加到含有小鼠单克隆抗人CK-MB抗体-碱性隣酸酶结合物和包被着小鼠单克隆抗人CK-BB的顺磁性微粒的反应管中。人血清CK-MB与抗CK-MB结合物相结合且固定于CK-BB的顺磁性微粒上。人血清和血装的CK-MB上的B亚单位抗原决定基(与CK-BB和CK-MB异构体共有的)与固定于固相上的抗CK-BB相结合,而小鼠抗CK-MB结合物与血清或血装CK-MB发生特异性反应(与CK-MM或CK-BB异构体不产生反应)。在反应管内温育完成后,结合在固相上的物质将置于一个磁场内被吸住,而未结合的物质被冲洗除去。然后,将化学发光底物Lumi-Phos*530添加到反应管内,然后由照度计对反应中所产生的光进行测定。所产生光的量与样本内CK-MB的浓度成正t匕,样本内分析物的量由所储存的多点校准曲线来确定。
2实验取样方法、对象及分组
法医病理检案中收集的心包液共76例,经过蹄选,,有7例因为血液污染,2例因为心包液量不足,进而选取67例样品作为实验对象。67例按照死亡原因以及病理学诊断结果将实验对象分为三组组别,剔除7例(未统计出死亡时间、婴幼儿、死亡时间过长),最后保留60例分组:心源性疾病组20例(死亡原因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致急性心衰)、非心源性疾病组20例(死亡原因为肺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脑水肿、脑膜炎、产后大出血死亡等)、无疾病对照组20例(死亡原因为交通事故;法医病理组织切片检验未见器质性改变)。
材料与方法....... 10
结果..........19
讨论 ........... 39
结论 .......48
讨论
研究死后血液、心包液、脑脊液、玻璃体液、尿液及其它体液等的化学成分变化是法医学研究的领域之一[18]。对死后体液化学变化的研宄有助于了解生前疾病、死后变化等情况,有助于辅助法医病理学鉴定诊断,在法医学应用上有重要意义。心包液存在于封闭的装膜腔内,不易受尸体死后变化的污染和影响,且比较容易获取,相对于血液易受自溶和腐败等死后变化的影响、玻璃体液含量少、脑脊液易受血液污染等缺陷,心包液具有独特的研究优势。传统死亡原因的鉴定方法主要根据尸体解剖肉眼及镜下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而确定,现场勘验、案情调查、毒药物检验、物证检验等结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的法医学者运用生物物理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来研宄体液、组织以及细胞的各种生物指标的变化,相继建立了多种标准和方法来应用到法医学工作中。其中,心包液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幵展了许多的研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当时的检测设备、方法等影响因素及限制,其研究工作始终停留在实验阶段[19]。目前,由于检测仪器的日益先进,各种体液的生化指标的精确检测成为了可能。虽然仍就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但是体液的生化指标测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够反映出人体生前疾病病理变化及相关功能改变,而且这一变化超前于组织形态学变化之前。因此,本实验着力于利用心包液研宄依据死后心包液相关生化值变化来明确法医病理有关心源性(心肌梗死)粹死鉴定的可能性;探讨影响死后心包液变化的因素。为法医学死亡案例鉴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
结论
1.心源性疾病组与非心源性疾病组、无疾病对照组三组比较CK、CK-MB、LDH、LDHK HBDH、cTn-I有统计学意义,六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更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更具价值的诊断。
2.心源性疾病组与非心源性疾病组之间AST比较没显著性差异,心源性疾病组、非心源性疾病组与无疾病对照组之间AS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心源性疾病组、非心源性疾病组、无疾病对照组三组之间K+、Na+、Cr、Ca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4.死亡时间、血液污染、腐败等因素对心包液生化值有影响,生化值的检测应尽早进行。
..........
参考文献:
[1] 毛瑞明,郑娉娉,朱承睿,朱宝利. 心包液检测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J]. 法医学杂志. 2010(03)
[2] 陈兴文.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11)
[3] 亢登峰,李晓英,王英元. 1294例心源性猝死的回顾性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01)
[4] 郭晓强,王江雁,时兰春,王仁杰. RyR2与心力衰竭[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5(02)
[5] 王敬时,马龙彪,刘军,赵金锐. 利用心包液测ABH型物质30例[J]. 刑事技术. 2004(06)
[6] 温绍君,王耀宏,王卫梅,房芳,文杰,王金城,张忱,张维君,左大鹏. 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与心包液中心钠素和内皮素浓度的关系[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05)
[7] 孟庆义,李利华. 肌酸激酶同工酶亚型在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1996(06)
本文编号:11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