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补体C3对巨噬细胞本身自噬及其自噬弓形虫的影响和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7-03-16 18:07

  本文关键词:补体C3对巨噬细胞本身自噬及其自噬弓形虫的影响和机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噬对细胞生存、生长及维持自身稳态是十分重要的。自噬不但是细胞自身防御和应激的调控机制,而且与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外源病原体感染可以诱发细胞发生自噬。目前已证实,自噬与TLR、NLR、RLR等固有免疫组成部分都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补体系统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及旁路途径被激活。这三条途径均导致C3被活化,并产生活性片段C3a和C5a,进而形成C5-C9攻膜复合物。C3a和C5a都能通过分别与C3a R和C5aR结合来诱导产生炎性因子。然而补体与自噬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首先利用表达EGFP的荧光弓形虫及C3-/-C57 BL6/J小鼠构建了弓形虫入侵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发生自噬的实验平台,利用Western、激光共聚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观察对比C3-/-组与对照组自噬水平的变化差异,用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的方法来观察宿主细胞自噬对巨噬细胞杀伤弓形虫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局部补体C3不仅能够抑制巨噬细胞自身的经典自噬水平还能抑制巨噬细胞自噬弓形虫的水平,并且补体C3对宿主细胞自噬水平的抑制能够抑制IFN-γ清除弓形虫。然后我们还对C3负调节巨噬细胞自噬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一现象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自噬与固有免疫之间关系的认识,并十分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噬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一、局部产生的补体C3抑制巨噬细胞的经典自噬及选择性自噬1.局部产生的补体C3抑制巨噬细胞的经典自噬:收集HBSS培养巨噬细胞0h、3h、6h、12h、24h的蛋白,通过Western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及LAMP-1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C3-/-组LC3 II/I及LAMP-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局部补体C3能抑制巨噬细胞自噬弓形虫:弓形虫入侵巨噬细胞不同时间点分别利用激光共聚焦观察统计LC3及LAMP-1与被巨噬细胞自噬的弓形虫的共聚率及荧光强度,结果发现C3-/-组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检测LC3、LAMP-1及P62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C3-/-细胞中LAMP-1、LC3II/LC3I明显高于WT,而P62则低于WT。3.局部产生的补体C3通过抑制自噬而抑制IFN-γ清除弓形虫: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术结果分析得出,在C3-/-细胞中弓形虫的感染率和平均虫数都低于WT细胞。共聚焦结果显示自噬促进剂Rapamycin和自噬抑制剂3-MA分别能增强和抑制LC3和LAMP-1与弓形虫的共聚,这说明m TOR和PI3k信号通路影响了巨噬细胞的特异性自噬。并且自噬抑制剂wortmannin能够逆转C3抑制IFN-γ杀伤胞内弓形虫的作用,这一结果说明局部产生的C3是通过抑制自噬来发挥抑制IFN-γ清除弓形虫的作用的。二、补体C3影响巨噬细胞自噬水平的机制初步探讨1.被弓形虫速殖子入侵的巨噬细胞中补体活化并产生C3a: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补体C3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随时间延长C3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C3-/-组中的C3a表达水平几乎为零。2.C5a/C5aR信号通路可能不影响巨噬细胞自噬弓形虫的水平:利用共聚焦显微镜统计LC3及LAMP-1与入侵巨噬细胞的弓形虫速殖子共聚率得出,C5aR-/-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补体C3能够负调节巨噬细胞自噬,并且能够抑制IFN-γ清除胞内弓形虫。这丰富了我们对固有免疫与自噬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且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自噬 巨噬细胞 弓形虫 补体C3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92.12
【目录】:
  • 缩略语表4-6
  • 英文摘要6-9
  • 中文摘要9-11
  • 第一章 前言11-14
  • 1.1 选题缘由11-12
  • 1.2 研究背景12
  • 1.3 研究意义12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4
  • 第二章 补体C3影响巨噬细胞本身自噬及其特异自噬弓形虫水平14-32
  • 2.1 材料与方法14-18
  • 2.2 方法18-23
  • 2.3 实验结果23-30
  • 2.4 讨论30-32
  • 第三章 补体C3影响巨噬细胞自噬水平的机制初步探讨32-38
  • 3.1 材料与方法32-33
  • 3.2 方法33-35
  • 3.3 实验结果35-37
  • 3.4 讨论37-38
  • 全文总结38-39
  • 参考文献39-41
  • 文献综述 弓形虫自噬的研究进展41-47
  • 参考文献45-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立新,王丽岩,崔正芳;弓形虫感染致胎儿水肿2例[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4期

2 何爱珍,李艳;先天性脑弓形虫感染8例[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4期

3 陈水仙;妊娠合并弓形虫感染对胎婴儿的影响[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4期

4 马雅玲,谌剑飞,沈晶,杨六英;弓形虫感染与宠物接触的关系探讨[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年03期

5 蔡应木,吴映娥,林静华,焦晓阳;弓形虫感染的临床及实验诊断方法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刘红珍,王哲玲;弓形虫感染与先天性弓形虫病[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7 徐祥珍;新的弓形虫感染途径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5期

8 马翠英,卢致民;弓形虫感染与相关疾病[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沈[?琼,殷国荣;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抗弓形虫感染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5年11期

10 钱学欣;;弓形虫感染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萍;侯玉英;;眼部弓形虫感染的调查和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张文华;赵汝珠;胡莉珍;王彦明;;兰州市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的调查——附4例典型先天性弓形虫病[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方新民;邓永芳;董晓薇;;宁夏回族自治区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钟秀会;宫新城;史万玉;刘占民;翟向和;张铁;李绍华;;弓形虫急性感染与小鼠妊娠失败相关性研究[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5 钟秀会;宫新城;史万玉;刘占民;翟向和;张铁;李绍华;;弓形虫急性感染与小鼠妊娠失败相关性研究[A];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钱伟锋;王辉;山丹;刘群;;北京地区猫源弓形虫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蒋国瑾;;绍兴市献血者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永华;胡玉红;顾向明;范锋;高琪;;弓形虫感染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细胞因子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勇志;曹杰;张厚双;周金林;;蜱虫携带(感染)弓形虫的调查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钱伟锋;刘群;;北京地区犬、猫弓形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A];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荆晶;弓形虫影响性格 让人更爱猫[N];大众科技报;2010年

2 李新生;警惕牛弓形虫感染发病趋势[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3 林甘;猪场要注意弓形虫的传染[N];山东科技报;2001年

4 向吉刚 杜巍巍;孕妇养猫狗孩子易患精神病[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王美华 李薇;即使到了晚期也有治疗希望[N];深圳商报;2006年

6 李尚华;清洁猪场的防疫[N];山东科技报;2002年

7 魏洪杰;孕妇须防弓形虫感染[N];云南科技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晓敬;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部分抗原的免疫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陈睿;弓形虫GRA4重组质粒诱导的小鼠免疫保护作用及快速ELISA诊断弓形虫感染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娜;新乡地区动物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5年

2 安戈;河南省HIV感染者并发弓形虫感染状况[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沈茜;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的抗体检测及虫株基因型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田梦圆;贵州省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状况调查及其基因型分析[D];贵阳医学院;2015年

5 刘博;补体C3对巨噬细胞本身自噬及其自噬弓形虫的影响和机制初探[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刘元;山西省特殊人群和一般人群弓形虫感染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7 周永华;弓形虫感染对雄性生殖损害的实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赵伟男;弓形虫感染对小鼠脑等组织器官的影响及其临床检测[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马彦;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的行为危险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刘侠;某羊场弓形虫感染情况的血清学调查与巢式PCR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补体C3对巨噬细胞本身自噬及其自噬弓形虫的影响和机制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2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