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SF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本文关键词:BDSF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巨噬细胞来源于生物体中的单核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等保护机体的作用,十二烷基癸烯酸BDSF是一种来源于细菌的小分子短链脂肪酸,可以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本课题研究BDSF在体外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白念珠菌的作用,及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抗癌活性和蛋白组学的影响。通过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测BDSF对巨噬细胞吞噬酵母态白念珠菌的吞噬能力的变化,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及吞噬白念珠菌的过程;采用iTRAQ蛋白组学定量检定技术和ELISA试剂盒检测BDSF对巨噬细胞抗癌活性及蛋白组的变化;结果显示,BDSF可显著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白念珠菌的吞噬能力,100μM BDSF提升其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近5倍;并且BDSF可以增强巨噬细胞杀伤癌细胞的能力,促进细胞分泌更多的TNF-α,100 μM BDSF作用下对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和’TNF-α表达量可增加4倍。iTRAQ检测结果显示BDSF能够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的多种蛋白表达如Siae唾液酸乙酰酯酶和Mgp基质Gla蛋白。本课题中BDSF在细胞免疫学中增强作用显著,对细胞吞噬及癌症治疗等研究具有潜在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本课题同时检测BDSF的类似物ATCs对白念珠菌的体外作用,并通过显微镜观察ATCs对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BDSF类似物ATCs中的ATC-C8和ATC-C10在浓度为200μM时可有效抑制白念珠菌出芽生殖与生长,并抑制白念珠菌由酵母相向菌丝相的形态转变,同时还能促进白念珠菌的菌丝缩短。
【关键词】:巨噬细胞 BDSF 白念珠菌 吞噬率 iTRAQ ATCs 形态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进展8-12
- 1.1.1 巨噬细胞8-9
- 1.1.2 巨噬细胞在免疫功能中的作用9-11
- 1.1.3 巨噬细胞与癌细胞作用相关研究11-12
- 1.2 白念珠菌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12-13
- 1.2.1 白念珠菌12-13
- 1.2.2 BDSF对白念珠菌体外作用的研究13
- 1.3 免疫系统对白念珠菌作用的研究进展13-15
- 第二章 BDSF对巨噬细胞吞噬酵母态白念珠菌能力的影响15-25
- 2.1 前言15-16
- 2.1.1 细胞15
- 2.1.2 菌种15
- 2.1.3 培养基及化学试剂15-16
- 2.2 实验方法16-18
- 2.2.1 细胞培养16-17
- 2.2.2 菌种培养17
- 2.2.3 BDSF对巨噬细胞吞噬酵母态白念珠菌能力的作用17-18
- 2.2.4 共聚焦显微镜拍摄吞噬过程18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18-23
- 2.3.1 BDSF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18-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第三章 BDSF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抗癌能力及蛋白组学影响的研究25-34
- 3.1 前言25
- 3.2 实验材料25-26
- 3.2.1 细胞25
- 3.2.2 培养基及化学试剂25-26
- 3.3 实验方法26-28
- 3.3.1 细胞培养26-27
- 3.3.2 BDSF对RAW264.7巨噬细胞抑制癌细胞能力的影响27
- 3.3.3 ELISA定量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27-28
- 3.3.4 iTRAQ蛋白组学技术检测BDSF对巨噬细胞蛋白组的影响28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28-33
- 3.4.1 BDSF增强巨噬细胞杀伤能力28-30
- 3.4.2 BDSF促进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31
- 3.4.3 BDSF提高巨噬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的表达量31-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BDSF类似物ATCs对白念珠菌体外作用的研究34-44
- 4.1 前言34-35
- 4.2 实验材料35
- 4.2.1 菌种35
- 4.2.2 培养基及化合物35
- 4.3 实验方法35-37
- 4.3.1 菌株培养35-36
- 4.3.2 ATCs对酵母相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36
- 4.3.3 ATCs对白念珠菌两相转化的影响36-37
- 4.3.4 ATCs白念珠菌菌丝生长长度的影响37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37-43
- 4.4.1 ATCs可抑制酵母相白念珠菌出芽生殖与生长37-41
- 4.4.2 ATCs可抑制白念珠菌由酵母相转化为菌丝相41-42
- 4.4.3 ATCs可促进菌丝白念珠菌的菌丝缩短42-43
- 4.5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4-46
- 5.1 总结44
- 5.2 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50-51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2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3 侯幼红,王正文,王立新;白念珠菌致病方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0年05期
4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5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6 张军民,王汉平,鲁长明,席丽艳,曾凡钦;白念珠菌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分型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1期
7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吴承龙;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对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吞噬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吴承龙;甘露糖在介导二相性白念珠菌粘附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1期
9 朱利平,章强强,龚华斐,李莉,翁心华,王家俊,张永信;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分子指纹图谱差异性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年04期
10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王正蓉,吴承龙;白念珠菌二相性与致病性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阎澜;李妙海;曹永兵;高平挥;王彦;姜远英;;白念珠菌耐药新蛋白——交替氧化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曾跃斌;;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虹 雨净;微生物的是是非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搏;白念珠菌甘露多糖疫苗评价及白念珠菌侵入人内皮和上皮细胞动态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王平;阴道念珠菌菌种及香莲方逆转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许懿;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李彩霞;阴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相关白念珠菌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王乐;小鼠口腔阴道双部位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构建及不同部位来源白念珠菌的毒力差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曾跃斌;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药理作用及诱导耐药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9 梁晓博;白念珠菌敏感株对氟康唑产生适应性突变耐药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10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艳红;HSP90抑制剂对白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23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段志敏;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徐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白念珠菌抗菌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严园园;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作用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潘彦卫;白念珠菌Sap与伊曲康唑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吕亚萍;白念珠菌ERG4基因突变/高表达与唑类药物耐药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晴;VVC患者临床分离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Cap1、Mrr1对外排泵基因MDR1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牛理达;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9 曹雪姣;法尼醇对白念珠菌cAMP-PKA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杨宇;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BDSF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1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