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建立从外周血获得外源基因非整合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7-05-23 11:05

  本文关键词:建立从外周血获得外源基因非整合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们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诱导的初始材料获得外源基因非整合的病理特异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的过程,并成功获得5例病人的共64株外源基因非整合的iPSCs细胞株的成果。我们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得到外周血单核细胞(PBMNC),经过6-7天的富集培养后将携带在附加体质粒上的外源基因导入到PBMNC的细胞内,经过4周左右可诱导得到外源基因非整合的iPSCs。外周血是比较容易获得人体初始细胞的来源,而且外周血单核细胞(PBMNC)群体内含有的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是可以作为很好的诱导iPSCs的初始细胞,然而在自然状态下的这些细胞的比例很低,经过6-7天的富集培养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它们的比例,并提高iPSCs的诱导效率。本研究采用的血液来自于非梗阻型无精子症(NOA)患者,NOA是所有的男性不孕不育性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环境因素和遗传缺陷都可以导致NOA。Y染色体AZF区缺失与NOA有较高的相关性,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缺陷,也是研究得较为清楚的一种。AZF区缺失导致的NOA在目前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由于部分NOA缺失基因在小鼠中不存在,无法建立类似于其它人类疾病的小鼠模型。利用多潜能干细胞体外分化模拟特定的发育过程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行的建立体外模型的方法。我们的鉴定结果显示我们获得的细胞株在所有已鉴定的特征上均与人胚胎干细胞类似,具有正常的核型而且没有载体整合,同时它们还带有病人原始的基因组缺陷。因而我们获得的NOA病理特异的外源基因非整合的iPSCs可以被用来建立一个相关疾病的体外模型,并用其来研究NOA的发病机制或者人类精子发育。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非整合 外周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29.2;Q81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12-24
  • 胚胎干细胞及其应用12-13
  • iPSCs的出现及其应用13-14
  • 外源基因非整合的iPSCs14-17
  • NOA的概况17
  • NOA的发病原因17-18
  • AZF区缺失引起的NOA18-20
  • NOA的治疗手段的开发20-24
  • 第二章24-45
  • 实验所用仪器24-25
  • 实验所用材料25
  • 实验所用试剂25-26
  • 实验所用抗体26
  • 基础培养基26-27
  • 培养基添加剂27
  • 实验所用引物27-31
  • 实验所用试剂盒31
  • 实验所用常规耗材31
  • 试剂配置方法31-35
  • 实验方法35-45
  • 一. Western blot35-36
  • 二. 基因组DNA抽提36-37
  • 三. 质粒提取37
  • 四. 核型分析37-38
  • 五. ESC及iPSCs的培养,传代,冻存与复苏38-39
  • 六. 外源基因非整合iPSCs的诱导39-41
  • 七. 免疫荧光41-42
  • 八. EB形成与分化42
  • 九. 畸胎瘤形成与切片染色42-45
  • 第三章45-61
  • iPSCs诱导的过程及诱导结果45-49
  • iPSCs的来源鉴定49-50
  • 核型鉴定与载体残余检测50-52
  • iPSCs与ESC细胞的特征的相似性52-56
  • 分化能力检测56-59
  • 遗传缺陷的鉴定59-61
  • 第四章61-66
  • 总结61
  • 讨论61-66
  • 诱导过程及诱导效率61-62
  • 较高的建系成功率62-63
  • 样本来源63-64
  • 非整合策略的优势64-65
  • 材料选择65-66
  • 参考文献66-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验室[J];科技创业;2011年Z1期

2 ;多潜能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J];中国家禽;2013年14期

3 ;科学家取得多潜能干细胞突破[J];硅谷;2013年14期

4 程腾;贺小英;马利兵;;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5期

5 桂宾;;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分化上具有局限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0年06期

6 陈秋雷;陈彤;姜桦;;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技术进展[J];生物学杂志;2011年04期

7 张伟;金玉荣;李友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8 张维绮;刘光慧;;基于人多潜能干细胞的人类疾病研究与治疗[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11期

9 左长清;马文丽;郑文岭;;诱导多潜能干细胞[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8年05期

10 朱菊芬;;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芮荣;;猪转基因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赵春华;;多潜能干细胞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3 陈瑶;郑育亮;邱东波;张志光;;人牙髓细胞来源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A];第九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卢飚;孙元明;李雨民;朱梅;杨福军;邱明才;;OVX小鼠和正常小鼠脾多潜能干细胞诱导破骨细胞样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显示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5 卢飚;朱梅;邱明才;孙元明;李雨民;杨福军;;OVX小鼠和正常小鼠脾多潜能干细胞诱导破骨细胞样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显示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叶金海;徐袁瑾;颜世果;赵君;涂旗胜;张瑾;段学静;Sommer CA;Mostoslavsky G;Kaplan DL;陈锦坤;;SATB2基因转导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修复小鼠极量颅骨骨缺损[A];2011中国(威海)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治疗前沿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邱仁宗;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如何规避伦理风险[N];健康报;2013年

2 ;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转“发育时钟”[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未知世界中的那些中国发现[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庆;小鼠视网膜多潜能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吴月红;诱导新生狨猴皮肤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凤武;绵羊羊水来源多潜能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4 艾民;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建立和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宋檀婧;BMP信号通路在多潜能干细胞向前脂肪细胞定向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朱梅;源于脾多潜能干细胞的破骨细胞样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对成骨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7 范安然;Tetl基因在猪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特性维持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王绎忱;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自体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系的建立与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王杉杉;Gdf6和Egr2在多潜能干细胞向前脂肪细胞定向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申;重构多潜能干细胞技术[D];复旦大学;2011年

2 何岁勤;小鼠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兔角膜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共培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3 李水平;建立从外周血获得外源基因非整合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肖冰;人胚胎来源多潜能干细胞向脂肪和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岩;人胚胎来源多潜能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李磊;人胚胎多潜能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转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e,

本文编号:387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87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6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