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白念珠菌吞噬、杀伤作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白念珠菌吞噬、杀伤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并与白念珠菌共同孵育,研究不同浓度的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杀伤作用,并研究随着共孵育时间的延长DC表型的变化及其吞噬、杀伤白念珠菌能力的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C57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的形态;Cellometer Mini细胞计数仪测定DC生长曲线及细胞直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及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标志物CD11c及其表面分子MHCⅡ、CD40、CD80及CD86的表达;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定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结果体外培养10d小鼠骨髓DC,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典型DC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增大,培养第10天时,细胞直径分布最多的为10.2μm;生长曲线显示,DC呈倍数增长,第2~9天为细胞对数生长期,第9天左右增殖曲线达到顶峰。培养第10天,未经白念珠菌刺激的DC表面CD11c分子及CD80分子高水平表达,CD40、CD86及MHCⅡ低表达;经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面CD11c分子、CD80、CD40、CD86及MHCⅡ均高表达,呈成熟DC表型。激光共聚焦(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及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DC对白念珠菌吞噬作用,当DC与白念珠菌的比例为1∶1时,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无明显变化(P=0.063);当DC与白念珠菌比例为2∶1、1∶2及1∶4,随着DC细胞所占比例的减小,DC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当比例为1∶4时,DC吞噬作用最强,且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30min~1.5h),吞噬率也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2;P=0.002)。显微镜检测DC对白念珠菌杀伤率,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的杀伤率下降(P=0.000);当DC∶白念珠菌=1∶1时,较2∶1时,杀伤率明显下降,但随着白念珠菌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增高(从1∶1到1∶4),杀伤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小鼠骨髓细胞体外经GM-CSF诱导可培养DC具有较高的纯度,呈未成熟细胞表型;且每只C57小鼠可获得3×107总数的细胞,可满足一些实验的DC用量。经白念珠菌刺激后DC表型成熟;在一定的比率范围内,DC对白念珠菌有较强的吞噬及杀伤作用,其吞噬作用随着DC与白念珠菌比例的减小而增强。且随着两者作用时间的延长,DC对白念珠菌的吞噬作用逐渐增强而杀伤作用逐渐减弱。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骨髓 树突状细胞 白念珠菌 吞噬 杀伤
【基金】:973计划项目(2013CB531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165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5HL127) 济宁市医学科学计划(2014jnnk13)
【分类号】:R379.4
【正文快照】: Confocal Microscope(LSCM)and flow cytometry.Results Typical morphology of DC cells was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10days after culture.10.2μm wa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diameter of DC as illustrated and the size of DC in-creased with the e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2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3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4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5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6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7 邵先安;;淋巴细胞对白念珠菌的粘附[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4期
8 张军民,王汉平,鲁长明,席丽艳,曾凡钦;白念珠菌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分型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1期
9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吴承龙;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对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吞噬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吴承龙;甘露糖在介导二相性白念珠菌粘附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雪蓉;;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A];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元兰;胡志德;孙懿;邓安梅;;颗粒溶素对白念珠菌感染宿主能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搏;白念珠菌甘露多糖疫苗评价及白念珠菌侵入人内皮和上皮细胞动态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王乐;小鼠口腔阴道双部位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构建及不同部位来源白念珠菌的毒力差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李岷;念珠菌胞壁葡聚糖某些结构、活性及分类鉴定意义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7 廖俊;1.β-[1,2]-寡聚甘露糖肽化合物的合成及白念珠菌疫苗的免疫活性研究2.新型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曹颖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杜m[;白念珠菌Ofi1及铁离子渗透酶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贾健辉;白念珠菌IPF7817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冰;白念珠菌Sac1蛋白的鉴定及其功能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2 刘乐;不同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3 阎澜;白念珠菌耐药株的蛋白质组与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差异蛋白质与差异基因的识别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秦晓峰;白念珠菌临床株耐药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钟毅;白念珠菌苹果酸脱氢酶的结构及功能初步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6 张蕾;紫外线对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7 郭雅莉;白念珠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满旭;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蕾;白念珠菌天冬氨酸蛋白酶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10 朱春香;逆转座子激活对白念珠菌适应性形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51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65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