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伍尔夫小说中的乡村空间及其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7-11-17 19:25

  本文关键词:伍尔夫小说中的乡村空间及其文化内涵


  更多相关文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 乡村 城市 帝国 民族身份


【摘要】:评论界对伍尔夫的研究往往聚焦她对城市的再现,忽略其作品中的乡村场景。本文以《达洛维夫人》、《奥兰多》和《岁月》为例解读伍尔夫对乡村空间的构建,探讨其乡村书写的文化内涵。伍尔夫作品中的乡村形象和田园意境一方面与英国文化中的乡村情结息息相关,同时映射出在大英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背景下,英国文化界对英国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自觉思索。伍尔夫笔下的乡村空间充分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通,富含人文关怀,与刻板压抑、力图彰显和维护帝国权威的都市氛围形成鲜明对照,是一种有效的反殖民主义书写策略。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伍尔夫小说民族叙事研究”(项目批号:14WWC002)的阶段性成果 2014年江苏省出国留学基金资助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伦敦是伍尔夫(Virginia Woolf)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伍尔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度过,她的大部分作品也都围绕伦敦来架构,伦敦在她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1941年,为躲避纳粹轰炸,伍尔夫暂时搬离伦敦,在给友人的通信中,她表达了对伦敦强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小梅;;都市、心灵、阶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J];国外文学;2012年01期

2 吴庆军;;城市书写视野下的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燕;;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王生坤;薛婷婷;;“过渡型社区”的概念、生成因素与存在的困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海阔;罗钥\~;;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刘敬;余权;;人文上海:彭小莲电影中的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内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J];北方论丛;2010年06期

6 杜丽;吴玉娜;;高校文化景观及其传承[J];北方园艺;2012年11期

7 李敏;;改革文学与自主型人才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8 吴宁;;列斐伏尔现代性理论的思想渊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陈艳华;;城市女性与现代性——以王安忆的城市小说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the Spatial Analytic Perspective in New Cultural Geography to the Post-Colonial Literary Study[J];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代云;李健;吕娟;;市场经济下城市设计空间塑造的内在理性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凡;;越界与异质空间[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陈宇光;;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价值意义[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赵学彬;;空间风险:社会多元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戴翔;梁树英;;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传统聚落的转型研究——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晶;;空间的性别 性别的空间——论《琐事》中家庭空间的政治关系[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西慧;吴晓;张春叶;;城市传统街区与消费空间的共生——以南京1912文化街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10 江娟;;纸上空间——一个城市的报纸与它们建构和想象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5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娅丹;空间形塑与日常生活实践:汉口内城社会生态及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风英;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4 王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活空间变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肖春平;社会的空间想象[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文霞;中国艺术展示空间的权力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坤;自然生命镜像中的孤岛意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呼晓琼;困境与出路:鲍曼后现代伦理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郭平;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看《蜗居》[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蔚;爱的选择——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J];名作欣赏;2003年08期

2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6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程爽,孙冬;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J];学海;2004年04期

9 李晓文;;再论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袁素华;;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3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4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刘乃银;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我理解的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孔亚雷;我们的奋斗[N];文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燕;论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扬晨;伍尔夫在《远航》中矛盾的帝国主义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蔡玮;失落中的探寻与怀疑[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茜;伍尔夫小说的象征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成凤;寻求和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7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97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7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