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以自己的沉没,证明着革命的前行”——“诗人之死”与鲁迅信仰转换中的命运认知

发布时间:2017-12-20 03:37

  本文关键词:“以自己的沉没,证明着革命的前行”——“诗人之死”与鲁迅信仰转换中的命运认知 出处:《文学评论》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思想 诗人之死 “革命文学” 叶赛宁 勃洛克 革命作家 中间物 精神内质 马雅可夫斯基 波里


【摘要】:叶赛宁、梭波里等俄罗斯诗人死于自杀这一非常态现象,促使信仰转换中的鲁迅对革命文学家的命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刻意突出和强调革命文学家"死"的前景与结局,使得鲁迅在"革命文学"论战中并不执着于革命文学内容、性质、对象等问题的讨论,而是密切关心革命作家投身革命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还是受到前景的诱惑。从"历史中间物"、"过客"、"诗人之死"这三个意象精神内质的相似性与联系性中可以断言,鲁迅后期信仰的转换与其说是一次飞跃,不如说是一种顺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ZD114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确立一种信仰,就是把自己未来不可知的命 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正是在这种坚守与追求运交付给一个可知而可信的对象,因而,信仰从 中,后期鲁迅曾经对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本质上说就是主体关于自我命运的一种自觉认知。种生命现象有点痴迷,这就是革命文学兴起后接信仰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芝恩;关于“拉普”领导人就马雅可夫斯基之死给斯大林的信[J];苏联文学;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娟;;中俄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苦斗——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和高尔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J];俄罗斯文艺;2006年01期

2 淡修安;;狂热、困惑与沉思——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知识分子视角辨析[J];俄罗斯文艺;2008年04期

3 庄宇;;反乌托邦文学: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路标——《我们》和《野猫精》的历史比较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2年02期

4 肖雯;;解读勃洛克的《十二个》[J];俄语学习;2010年02期

5 郭明军;;试析勃洛克《十二个》中的音乐精神与形式[J];飞天;2009年16期

6 杨素梅;;试析利哈乔夫的知识分子观[J];俄罗斯学刊;2012年04期

7 许林;;浅析勃洛克与叶赛宁创作中的“祖国”形象[J];俄语学习;2015年03期

8 尹奇岭;;对权力的戏仿与解构——以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为中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9 姚晓萍;;浅析勃洛克抒情诗语言的色彩美[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建华;;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与政治表达[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芸;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2 余献勤;勃洛克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其;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6 李荣秀;走进新时代——试论若干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心路历程[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杨方;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郝若琦;勃洛克抒情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姚晓萍;境界与精神[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李海英;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抒情精神[D];河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蕊;俄罗斯知识分子矛盾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妍慧;普希金的圣经情结[D];湘潭大学;2003年

3 李雪茹;建国后至六十年代前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葛建华;评葛兰西知识道德集团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肖艳丹;契诃夫小说与印象主义[D];湘潭大学;2006年

6 谷正;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探析[D];河南大学;2007年

7 郝永萍;契诃夫的影响与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9年

8 李晓玲;论陈应松小说的底层叙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美娟;试论《普拉东诺夫》的超时代性[D];南昌大学;2008年

10 叶婷;历史语境中的精神困惑与重塑[D];江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理群;寻找走向“鲁迅世界”的通道——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序[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6期

2 余杰;鲁迅中了传教士的计?[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7期

3 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1期

4 谢友祥;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的局限性[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期

5 吴俊;鲁迅四题[J];文艺争鸣;2000年06期

6 李城希;试论体验对鲁迅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张建忠;鲁迅论人道主义[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易水寒;鲁迅思想内在冲突的转换及其限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9 林非;研究鲁迅的历程和若干感想[J];河北学刊;2000年05期

10 陈越;鲁迅意识深处的越文化“场”[J];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恒山;;探析鲁迅的求学精神和求学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袁盛勇;;走向历史和文化的深处——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论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赵晓春;;瞿秋白与鲁迅友谊之心理探源[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一白;;最后的辉煌——鲁迅临终心态扫描[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6 哈九增;;鲁迅批孔的再认识[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7 曾令霞;;鲁迅与中国“戏台”文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汤欢芹;;鲁迅与革命文学论争[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文华;;鲁迅与杂文体[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10 张福贵;;鲁迅宗教观的文化意义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的衍生形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N];北京日报;2007年

2 王小鲁;谁害怕鲁迅先生?[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丁辉;“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N];深圳商报;2012年

4 余人;鲁迅又热 原因各有评说[N];北京日报;2001年

5 北京大学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张丽;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人[N];团结报;2000年

7 徐东波;走进鲁迅世界[N];浙江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贺白丹;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陈莉萍;鲁迅在远处[N];文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熊元义;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戈双剑;鲁迅:生存与“表意”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丁颖;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任慧群;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D];南开大学;2009年

6 朱其;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8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阮氏明凤;鲁迅和南高作品中人物形象对比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 李晓东;论南京鲁迅[D];河北大学;2007年

3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源源;鲁迅与摄影[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振顺;鲁迅的大众观[D];西南大学;2013年

7 龙凤荷;鲁迅的编辑出版思想[D];湘潭大学;2008年

8 高林博光;鲁迅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韩中英;鲁迅古典文献研究初探[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张舒敏;鲁迅实事求是视野中的当下与当下之后及其困境[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10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10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