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绝对地位——对《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拉康式解读
本文关键词:他者的绝对地位——对《爱玛》中哈丽埃特的拉康式解读 出处:《枣庄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精神分析视角出发,运用拉康关于镜像阶段、他者和欲望的相关理论,分析《爱玛》中的哈丽埃特,她之所以深受爱玛的影响,是因为自我从根本上说是个他者,自我借助于他者而被建构、依赖于他者而存在,爱玛是哈丽埃特的理想自我,她迫切地同爱玛进行认同,渴望得到爱玛的承认。哈丽埃特的欲望也是爱玛这个他者的欲望,是希望得到爱玛认可的欲望,也是欲望爱玛欲望的对象的欲望。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爱玛》这部小说中,哈丽埃特·史密斯虽然是个小人物,一个社会低下、遭受社会歧视的私生女,但是她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是女主人公爱玛成长的催化剂,“因为爱玛必须认识到自己试图做哈丽埃特的保护人这种自我主义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申玉霞;;镜像中的自我的诞生与幻灭——用镜像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查尔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习丽娟;;反思青春——从基拉尔三角欲望理论看库切《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华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9 黄淋;唐雪琳;;试析艾米丽的主体构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一种拉康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何李新;;《三色》中的后女性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程博;;受虐与狂欢——论国产“虐心剧”的范式与审美[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7 汪鲸;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暨南大学;2011年
8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罗四,
本文编号:1310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1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