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莳萝泡菜》中的群际冲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05:13

  本文关键词:《莳萝泡菜》中的群际冲突研究 出处:《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认同 内群体偏好 社会认同威胁 群际冲突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是英国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她的《莳萝泡菜》由于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意识流、象征手法、心理描写等尤其引人注目。学者们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艺术特征、叙事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方面对这篇小说做了研究,试图解释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然而,学者们对《莳萝泡菜》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行的研究往往是从双方的人际行为出发,鲜有从两人间的群际行为这一角度进行解读。社会认同理论归属于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对群体的社会认同作用,揭示了群体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其对社会行为进行了两极的区分:人际行为和群际行为。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纯粹的人际行为或群际行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必定存在人际行为与群际行为。所属不同群体的个体在互动中可能会产生内群体偏好、强化效应以及相应的社会认同威胁,进而引起冲突。本文试站在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从内群体偏好、社会认同威胁、强化效应这些方面采用定性研究、文本细读、历史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莳萝泡菜》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冲突是什么以及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冲突是由于他们之间的性别和社会阶层差异而导致的性别和社会阶层冲突,产生这些冲突是因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群体偏好、社会认同威胁与强化效应。由于性别的不同男女主人公在性别这一维度分属不同的群体,且当时的社会属于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要低于男性。在其相处时,男主人公认为自己所属群体较女主人公维拉的好,便产生内群体偏好,与此同时,维拉的社会认同受到了威胁,采取了社会竞争的策略,从而产生冲突。六年前他们还未分手时,经对文本的分析可知,维拉所处的社会阶层高于男主人公。于是在他们相处时维拉的内心产生了内群体偏好,由于强化效应,扩大了她与男主人公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同时男主人公的社会认同受到了威胁,他自卑是因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的确低于维拉,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了个体流动的策略。六年后男女主人公分手后首次相遇,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社会阶层冲突,不过这时产生冲突的原因发生了些许变化。这时维拉家道中落,男主人公却发迹了,然而维拉认为其所处社会阶层仍高于男主人公,产生了内群体偏好,而男主人公的社会认同受到了威胁。这时的他已不再是六年前的那个穷小子,所以他采用了社会创造策略来应对这一情况,换言之,他选择了一个新的维度——经济状况,与维拉进行比较。总之,小说《莳萝泡菜》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产生了群际冲突,这也是造成他们最终未能破镜重圆、不欢而散的原因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管健;;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徐志刚;;信任与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威胁的消解[J];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06期

3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雪峰;社会认同威胁对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宋烨;社会认同威胁和共同点聚焦对群际信任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3 蒋雯;《莳萝泡菜》中的群际冲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0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10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8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