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与《家园》的文化创伤书写
本文关键词:《宠儿》与《家园》的文化创伤书写 出处:《黑龙江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为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获得者,托尼·莫里森无疑是当今文坛上一位十分受人瞩目的黑人作家。自1970年起,在莫里森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她一共发表十部小说。其中,1987年莫里森发表的第五部、获普利策奖的作品《宠儿》,不仅是她的巅峰之作,更是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而2012年她发表的第十部小说《家园》,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分析《宠儿》和《家园》两部小说,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两部小说中共同建构的黑人的两种创伤,其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途径。莫里森在这两部小说中分别建构了种族创伤和历史创伤,这些创伤究其本质属于文化创伤。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作家及其文学成就;其次对《宠儿》和《家园》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性梳理。第一章,阐述与本文有关的创伤定义、创伤理论的发展和文化创伤理论。第二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对《宠儿》和《家园》两部小说中人物因不同的成因而均受到种族创伤和历史创伤及创伤共同的表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第三章,探讨了文化创伤的治愈过程。揭示了黑人幸存者只有直面创伤,重塑他们的创伤性历史记忆,在社区黑人的帮助下,才能重获自尊与自爱,在构建温暖、和谐家园的基础上重建黑人的身份,为文化创伤的治愈提供了可能。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晓红;;《宠儿》中语言的陌生化[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 罗桂保;李维兴;;论《宠儿》的不确定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李洁平;张福勇;;《宠儿》开放式结尾之艺术魅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彭艳秋;吴庆宏;;试论《宠儿》中历史记忆的意蕴[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5 孙艳芳;;论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6 章汝雯;;《宠儿》汉译本中话语的建构与解构[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7 杜志卿;;《宠儿》研究在中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罗毅;;“他者”视角下《宠儿》的情感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秀杰;;从空间视角解读《宠儿》中黑人群体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刘红云;;《宠儿》中名字的含义分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雷格;在爱与恨的边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浩宇;《宠儿》中的陌生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军;对小说《宠儿》的巴赫金式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红;论《宠儿》的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迅;《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D];温州大学;2009年
5 谢梅;《宠儿》:一个带有爵士乐特点的开放文本[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倩;《宠儿》中男性权威的颠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程国华;《宠儿》文本内反独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汪晓燕;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解析《宠儿》的叙事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司马双龙;论《宠儿》[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8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48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