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孙昌涉1950年代短篇小说的叙事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12:07

  本文选题:孙昌涉 切入点:叙事空间 出处:《吉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1950年代是韩国历史上的一个最黑暗的时期。经历那场朝鲜战争,韩国社会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上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为中心的西方思想意识的大量流入,韩国社会蔓延着人为什么活,人怎么活等问题包括在内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孙昌涉把人们至于黑暗、无望的生活空间中,着重描写他们的悲惨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战后的韩国社会现实。纵观孙昌涉的小说,人物大部分是具有生理或心理毛病的人,他们生活在战后的韩国现实中,承受着来自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种种压力。在这里,孙昌涉在他们的悲惨命运给予人道主义同情的同时,着重考察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在孙昌涉的小说中,对人的生存问题、人类的存在问题的关注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孙昌涉的小说经常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居住空间”为主要舞台,描写他们丧失生活意志和人伦道德感而产生的悲剧。与当代主要以战争为主要素材来描写韩国社会悲惨现实的许多作家不同,孙昌涉侧重的是经历那场战争的人们所承受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沦落以及他们的艰难生活,注重思考战后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即存在的更为形而上的问题。所以,他小说中呈现出来的与其说是人们的悲惨生活画面,不如说是人到底为什么生存,为什么生活等形而上问题。显然,这是孙昌涉五十年代小说的最大的特征,,也是韩国五十年代存在主义小说的最大特征。 其次,孙昌涉常常在小说的结尾处设置重点人物的“自我空间”,以此来表现战后人们的无奈、沦丧乃至自灭。在孙昌涉的小说中,作家刻意设定的焦点人物的这种“自我意识空间”,以及毫无意义的“移动”(走出去、行走)和自言自语的“表述”(喃喃自语、呻吟)等行为就是为了体现作家的这种意图。小说人物的这种行为和作家的创作意图,构成一个鲜明的故事情节模式,暗示着这种悲剧性结局的历史必然性和人们命运的毫无意义和无奈的延续和轮回。
[Abstract]:The 1950s was one of the darkest periods in Korean history. After the Korean War, Korean society was in ruins and people were living in dire straits. With the influx of nihilism as the center of western ideology, Korean society is permeated with the metaphysical thinking of why people live and how they live. In such historical conditions, Sun Chang involves people as dark. The hopeless living space focuses on their tragic life, which truly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post-war Korean society. Throughout Sun Chang's novels, most of the characters are people with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y live in the post-war reality of South Korea, under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essures. Here, Sun Chang is involved in giving humanitarian sympathy to their tragic fate. In Sun Chang's novels, the concern about human existence and human existence is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but it can be summed up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 of all, Sun Chang's novels often take people's daily life and their "living space" as the main stage. Different from the many writers who write about the tragic reality of Korean society, whose main material is war. Sun Chang focused on the heav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decline of the people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war and their difficult lives, and on thinking about the survival that people faced after the war, that is, the more metaphysical problems that existed. What he presents in his novels is not so much a picture of people's miserable lives as the metaphysical questions of why people live and why they live. Obviously, this is the biggest feature of Sun Chang's novels in 50s. It is also the biggest feature of the existentialist novels in Korea in 50s. Secondly, Sun Chang often sets up the "self-space" of the key characters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to show the helplessness, loss and even self-destruction of the postwar people. The "self-conscious space" of the focal figure deliberately set by the writer, and the meaningless "movement" (going out, walk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self-talk (murmur), Such acts as moaning) are designed to reflect the writer's intention. This behavior of the novel characters and the writer's creative intention constitute a distinct storyline pattern. It implie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is tragic ending and the meaningless and helpless continuation and reincarnation of people's destiny.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12.6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自力;;居住空间概念设计[J];美术大观;2006年08期

2 马辉;;行为诉求对居住空间个性化教育的影响[J];华章(教学探索);2006年03期

3 胡毅;张京祥;徐逸伦;;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我国居住空间历史变迁研究[J];人文地理;2010年03期

4 羊笑亲;;从文化心理模式的角度探寻江南古镇居住空间的成因[J];美与时代(上);2010年08期

5 龙丹妮;;将山野风情带回家[J];美好生活(美兹);2011年05期

6 刘旺,张文忠;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4年03期

7 林巧琴;;室内居住空间的适应性设计[J];装饰;2007年02期

8 南康康;;创造个性化的居住空间[J];西北美术;2008年01期

9 袁雯;朱喜钢;马国强;;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南京主城拆迁改造的透视[J];人文地理;2010年02期

10 张二伟;;老人居住空间人性化设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军军;吴晓;;苏南开发区制造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类型及特征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妍豪;孟欣;;论建筑的平面与空间[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天;徐波;;现代居住空间的传统解读——探索适宜人居住的现代院落空间[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弘涛;张瑞萍;;居住空间与社会文化变迁刍议[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陈长久;朱文丽;;办公、居住空间灵活转换——观洲国际~#1公寓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6 占晓松;;封闭住区下的居住空间分化解析——以水西门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匡日倍;;舒适安全经济的住宅设计构想[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8 邹卓君;;居住圈——一种新的城市居住空间体系[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李玉侠;;从天元四季广场设计谈建造宜人的居住空间[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魏先刚;;浅淡农村家庭的“隔代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林;居住空间与厨房[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王瑾;折叠你的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3 吾云;居住空间“无障碍”关乎生命安全[N];中国社会报;2004年

4 程平;营造人性化居住空间[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董怀午;用科学眼光构筑我们的居住空间[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王景伦;居住改变了什么?[N];经济观察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郭莹;如何兴利除弊[N];吉林日报;2005年

8 晓利;居住空间决定生活品质[N];中国财经报;2000年

9 薛连胜;SOHO是新经济时代最佳居住空间[N];中国经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席斯;寻找后现代人文色彩的居住空间[N];财经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凤英;居住行为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杨卡;我国大都市郊区新城社会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魏泽崧;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6 周成斌;居住形态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卢圣;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王晓华;机制文化与生土建筑的发展[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王志刚;小的应该是美好的[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马静;郑州市增进交往的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小林;转型期传统居住空间更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2 邹卓君;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刘丽丽;小户型居住空间计划的适应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侠;大城市低收入居住空间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东南大学;2004年

5 黄冬英;广州珠江新城居住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连宏萍;空间的转换:一项对失地农民住房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张露;人居空间的反思[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姚春丽;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理论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曹雪丹;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袁琨;当代艺术家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629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29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1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