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莱特》里的民族故事
本文选题:勃朗特 + 《维莱特》 ; 参考:《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维莱特》被誉为19世纪最奇怪的小说之一,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该小说是民族故事的范例,反映了爱裔英国人身份认同困惑、英格兰与苏格兰和爱尔兰合并的成败、英法冲突与化解、爱尔兰流散和混杂阈限等问题,是不同文化间的对立、吸引和联合的寓言。作者身份认同与文本现代性密切相连。
[Abstract]:Viole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trangest novels of the 19 th century.The novel is an example of a national story, reflecting the confus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loving British,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ngland's merger with Scotland and Ireland, the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between England and France, the Irish diaspora and the interculturalism threshold, and so on.A fable of attraction and union.The identity of the auth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ity of the text.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大外部;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爱尔兰问题与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13YJA752022)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梅;;“声东击西”的叙述及其他——从《维莱特》的开头谈起[J];读书;1988年08期
2 张德明;流浪的缪斯——20世纪流亡文学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3 王腊宝;流亡、思乡与当代移民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方国学;试论19世纪比利时的工业革命[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5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邹颉;;复仇者的同与异: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呼啸山庄》和《原野》中男主人公之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白草;;张承志视野中的鲁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陈占彪;;论知识分子的专业性与公共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6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潇雨;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突围和迷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冉;灵魂的叩问与救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丹尼斯·琼斯 ,少况;沃尔考特创作述评[J];外国文学;1993年01期
2 张德明;流浪的缪斯——20世纪流亡文学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3 任一鸣;“流放”与“寻根”——英语后殖民文学创作语言[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751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5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