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历史转型期的人类生存镜像和精神情怀——《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主题之对比

发布时间:2018-04-15 15:11

  本文选题:《尘埃落定》 + 《喧哗与骚动》 ; 参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摘要】:同是写历史的没落、社会的转型,《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共同关注了社会历史转型期人类普遍的生存窘境和匮乏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关注了人的符号和价值,探寻了生存困境中人类的精神出路,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两部作品在具体生存符码和精神表现方面又同中有异,具有极大的可比性。其中,对于不同环境下人性深层次的挖掘也可以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Abstract]:Both the decline of hist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the settling of dust and the Sound and Fury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predicament and the lack of the spiritual world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transition, especially to the symbols and values of human beings.It explores the spiritual outle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predicament of existence and embodies the humanistic concern of the author.The two work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specific codes of existence and spiritual performance, and have great comparability.Among them, the deep excav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an also cause us to think more deepl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分类号】:I106.4-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淑媛;;论阿来作品的民族志意义[J];阿来研究;2015年01期

2 邱田;;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叙事新特点[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霞;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利萍;谈《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钱中丽;《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3 张显凤;隐蔽的母亲——《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形象剖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4 廖白玲;《喧哗与骚动》:一个现代寓言[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何颖;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钱中丽;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陈捷,高红;论《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朱振武;吴晟;;《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蔡芳;李颖芬;;论《喧哗与骚动》的杂乱有章[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6期

10 段水红;;试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基督教影响[J];文史博览;200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钱亚萍;;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苏童;不好读也不放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3 刘莉;《喧哗与骚动》:一种柏格森的绵延论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5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6 姜波;论《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结构的合理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莫小英;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现代基督教末世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颖;从生命哲学视角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江南大学;2012年

9 朱鹊飞;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叙事策略[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刘志翔;《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人物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4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54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2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