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曼哈顿中转站》的象征艺术
本文选题:约翰·多斯·帕索斯 + 《曼哈顿中转站》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1896-1970)在文学史上以新异的创作手法如“照相机镜头”、“新闻短片”、“人物小传”等,揉小说各异的人物的命运和社会历史于一体,这使他在美国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同时,由于多斯·帕索斯年轻时受美国意象派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锋派以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他的小说还带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本文即以其代表作《曼哈顿中转站》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具体探讨小说的象征艺术。 《曼哈顿中转站》的象征艺术具体体现在象征性意象、象征性人物、象征性主题三方面。轮渡、水、火和色彩四种经常出现在小说中的意象带有多种象征含义,如轮渡象征充满希望的天堂,水与火都是破坏力和欲望的象征,不同色彩则因出现场合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含义。这些象征意象的巧妙运用,深化了小说所表达的现实社会对人的身心腐蚀这一主旨。关于小说中的象征性人物则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艾伦、鲍德温、高德维泽为代表的顺应资本主义工具理性法则的人,他们专注于功利,利欲熏心,是被“异化”了的人的典型代表;二是吉姆、凯西、斯坦为代表的反抗资本主义工具理性法则的人,他们厌恶资本主义的生存法则,清楚地看到社会对人心灵的毒害,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法则的反抗。而小说的象征性主题主要表现为小说与《圣经》在主题上的互文关系,指出作品正是通过对《圣经》中索多玛、尼尼微、巴比伦这些“毁灭之城”典故的运用来表达主题的,同时,结合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从社会、历史角度进一步指出小说其实是通过一个象征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观照。 《曼哈顿中转站》在叙述技巧上的创新,使象征艺术与小说主题完美结合在一起。多斯·帕索斯用他的笔记录了很多令人悲叹的角色和主题,我们可以从他对纽约生活百态和城市面貌的精确刻画中,看到他对当时美国现状的忧虑。他不仅关心人的命运,更关心人所处的社会状态,他描写的主人公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体的人。
[Abstract]:John Doss Pazzos John Dos Passos1896-1970)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ith new cre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camera lens", "short news", "short story of characters", kneading the fate and social history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is makes him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Doss Pazzos was influenced by American imagism, avant-garde after World War I and Impressionist painting, his novels also had a strong symbolic color. In this paper, his masterpiece, Manhattan Transit Station,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ymbolic art of the novel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symbolic art of Manhattan transit station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symbolic image, symbolic character and symbolic theme. Ferry, water, fire and color often appear in novels with many symbolic meanings, such as ferry symbolizes a hopeful paradise, water and fire are symbols of destructive power and desire. Different color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because of their appearance. The ingenious use of these symbolic images deepens the purport of the realistic society expressed in the novel to erode the human body and mind. The symbolic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people who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s of capitalist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represented by Alan, Baldwin, and Goldwelzer, who focus on utilitarianism and desire for profit. They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alienated"; those who resist the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capitalism represented by Jim, Kathy, and Stan, who abhor the laws of existence of capitalism and see clearly the poison of society to the human mind. Expressed his resistance to this law in different ways. The symbolic theme of the novel is mainly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Bib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me is expressed by the use of the allusions of Sodom, Nineveh and Babylon in the Bibl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ism and realism, the author points out from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at the novel actually expresses the author's view of reality through a symbolic world. Manhattan Interchange: innovation in narrative skills that combines symbolic art with novel themes. Doss Pazzos used his pen to record many poignant characters and themes, and we can see his concern about the stat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his precise portrayal of New York's life and the city. He is 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man's fate, but also about his social state. He describes the protagonist as a social phenomenon rather than an individual pers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洁;王振威;;超级村庄的发展动力与模式——评《社区的实践》[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万江红;王时珍;;农村民间自由借贷中的女性角色研究——基于浙江温州的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史志高;;私密空间生产:手机短信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5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7 李南海;;异化、吊诡、失范:经典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危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璇;企业诚信建设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1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8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