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史诗》与《罗摩衍那传》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罗摩衍那史诗 + 罗摩衍那传 ; 参考:《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罗摩衍那史诗》是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流传了近三千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部诗集有着《格萨尔王传》一样独特的魅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以史诗的形式从侧面反映了印度几个世纪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正如史诗上所言:“只要大地永存,江河奔流。只要在大地上,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这部传记在人间流传永不休”。《罗摩衍那史诗》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因此,世界各国学者对印度文学珍爱有加,以将此史诗译成多种文字,其中,最早的译本是吐蕃时期的藏文译本,公元146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弟子象雄曲旺扎巴以格律的形式撰写了《罗摩衍那之可技乐仙女多弦妙音》。 《罗摩衍那史诗》是一部讲述奴隶社会时期不同邦国及内部的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而相互征战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歌颂了罗摩衍那,抨击了十颈罗刹,揭示了人类社会终将善举战胜邪恶、真理破处缪误、美德替代残暴的生活哲理。 本论文主要分析和论述了古印度《罗摩衍那史诗》与藏族著名诗人象雄曲旺扎巴的《罗摩衍那传》相比,两者在宗教信仰、人文理念及审美趋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差异,即史诗之思想倾向、人物塑造、创作风格和文字运用等体现着浓厚的藏民族特色。并阐明了文学的民族性是继承和开拓民族文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吸收其它优秀文学成果的基石和平台,而象雄曲旺扎巴的《罗摩衍那传》恰恰吻合了这一要求,是藏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文学瑰宝。 本论文共设三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以及本论文的写作目的、要求、理论根据、研究方法等;第一部分,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在印度和藏区的转播及其时代背景及作者;第二部分,以对比研究的方法探讨《罗摩衍那》这部史诗的情节其原因; 第三部分,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在印度和藏区的文学价值及人生观的趋向。对以上内容,本人从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了常识性研究和论述。
[Abstract]:"The Roman epic" is one of the two ancient epics in ancient India. It has been circulated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for nearly three thousand year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and occupies a high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is poetry collection has the unique charm of "the legend of King Gesar",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and reflects on the side of India in the form of epic poetry. A few centuries of history, culture, art and other content, as the epic said, "as long as the earth remains, rivers run. As long as the earth is on the earth, the green mountains often flow in green water. This biography is never closed on earth." the influence of the Roman history Poetry is more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as the treasure of the treasure house of human culture. Therefore, the world is all Chinese scholars have added to the literary treasures of India to translate the epic into a variety of characters. Among them, the earliest version was the Tibetan translation of the Tubo Period. In the 1469, the founder of the gurkba, the founder of the guru sect, wrote "the multi chord voice of the romaidna".
"The Roman history poem" is a story about the war between the different states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the slave society during which the ruling classes are fighting for power and gain. Through these stories, they reflect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ancient India society, sing the praises of the rometha and attack the ten necked raltha, and reveal that the human society will eventually win over evil, and the truth is broken. Error, virtue is a substitute for a brutal life philosoph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India "the epic of the Roman" and the famous Tibetan poets, like the Zang ZBA's "the Rama ZBA", in religious belief, the humanistic idea and the aesthetic tendency, that is, the ideological tendency of the epic, the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s, the style of the cre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words, and so on.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literature are the core and soul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cornerstone and platform for the absorption of other outstanding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this is exactly the same requirement as the "Roman" of the male Qu Wang zhba. It is a brilliant literary treasure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art.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writing, the requiremen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so on. In the first part,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the rebroadcast of the epic in India and the Tibetan area and the background and author of the epic, the second parts,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oran" The reasons for the plot of the epic;
In the third part, a comparative study is made to analyze the literary value and outlook on life of the epic in India and Tibetan areas.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增勤;;世界上最长的诗[J];编辑之友;1988年04期
2 徐骏;胡吉省;;史诗的写成和流传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吕超;;天竺梵歌——从两大史诗追溯古印度讲唱文化[J];世界文化;2008年03期
4 岩峰;;论《兰戛西贺》与《罗摩衍那》[J];华夏地理;1986年04期
5 刘清河;;试析《罗摩衍那》的审美特性[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许力以;;季羡林与印度史诗[J];老人天地;2002年04期
7 张绍斌;;浅说《罗摩衍那》中罗摩和悉多的爱情悲剧[J];南亚研究;2005年S1期
8 孟昭毅;《罗摩衍那》人文精神的现代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3期
9 索代;;《罗摩衍那》与《格萨尔王传》[J];南亚研究;1991年03期
10 蔡铁鹰;;猴行者与麝香之路上《罗摩衍那》的传播——孙悟空形象探源之五[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静波;;浅谈三大史诗的共性与个性——三大史诗比较研究[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2 曹保明;;史诗的民间化[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3 降边嘉措;;关于做好三大史诗翻译工作的思考[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4 马克来克·玉买尔拜;;探析柯尔克孜族的史诗语言文化[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5 孟开;;《史诗<江格尔>的历史渊源》内容摘要[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6 徐涛;;略论毛泽东诗词的史诗美[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7 刘岸挺;;高尚心灵的史诗:《多余的话》——瞿秋白狱中心态与心史[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岸挺;;高尚心灵的史诗:《多余的话》——瞿秋白狱中心态与心史[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9 巴莫曲布嫫;;叙事界域与传统法则——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例[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10 黄文;;格萨尔英雄史诗与康区旅游发展探析[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泰丰;高歌宏伟壮丽的大时代[N];人民日报;2008年
2 田珍颖;用文学表述中国治水的历史[N];光明日报;2010年
3 轩初;“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广受关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4 记者 曾祥书;《长征史诗》展现史诗之壮美[N];文艺报;2006年
5 卢瑞华 石磊;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著作[N];解放军报;2001年
6 陈众议;向下的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贾磊磊;血色疆场·红色史诗[N];中国电影报;2005年
8 王彬彬;史诗情结的异议[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9 钟智锦 刘书宏;一个农民的史诗生活[N];江淮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记录改革开放风雨历程的壮丽史诗[N];文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斌;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钥;《尼伯龙根之歌》与德意志民族心理之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3 诺布旺丹(俄日航旦);伏藏史诗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桂凤;唐代杜诗接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爱明;《格萨尔》口头诗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赵丽娟;罗伯特·骚塞史诗中的二元对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连荣;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九月;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拉才让;《罗摩衍那史诗》与《罗摩衍那传》比较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格来巴久;浅论古译《罗摩衍那》的艺术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李生柱;表演理论视野下的史诗“梅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小荣;《j9经堂奰史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培;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6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中国柯尔克孜史诗歌手现状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央吉卓玛;幻境中成就永恒—《格萨尔王传》史诗歌手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洋;雨果的新型史诗——《历代传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阿拉德尔吐;史诗《罕哈冉贵》的结构分析与诗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段金柱;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94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9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