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猪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0 14:06

  本文选题:《猪人》 + 评价理论 ; 参考:《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猪人》(The Pigman)是美国作家,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保罗·金代尔(Paul Zindel)的数篇力作之一。小说《猪人》倒叙了高中生约翰和劳拉与孤独而善良的老人皮格奈特相处的日子。男女主人公在历经人生悲欢离合后,开始成长起来。从而点出小说主题——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小说《猪人》自1968年出版以来,曾多次受到文学界的认可,,也有中国学者从传统的文学批评和文体学角度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却忽略了小说的语言内在特点。本文旨在运用评价理论对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表述进行分析,探索作者是如何运用评价理论的各种语言手段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评价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马丁(Martin)对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人际意义的延伸和扩展。评价理论主要讨论语篇或说话人表达、协商、自然化特点主体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它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本文则从这三方面的资源分布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人物对话语言中评价资源的分析,主人公约翰的成长便呈现出来。本文不仅从评价理论角度深刻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和语言特征,而且还进一步证明了评价理论在文学分析中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提供了新视角。
[Abstract]:The Pigman is one of several masterpieces by Paul Zindel, American writer and Pulitzer Prize winner. The novel Pig Man recounts the days of John and Laura in high school with Pignet, a lonely and kind old man. The hero and heroine began to grow up after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Thus point out the theme of the novel-there is a price to pay for growth.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68, the novel "Pig Man" has been recognized by literary circles many times. Some Chinese scholars have also studied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tylistics, but have neglected the inherent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nove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nversational expressions of the protagonists and heroines in the novel by using the theory of evaluation, and to explore how the author uses various linguistic means of the theory of evaluation to describe the growth of the protagonists. The theory of evaluation is an extens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Halliday's theor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by Martin Martin in the 1990s. Evaluation theory focuses on discourse or speaker expression, negotiation, natural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s well as ideological language resources. It consists of three subsystems-attitude, intervention and differential.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these three asp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resources in the dialogue language, the growth of John the protagonist appears. This paper not only deeply understands the theme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theory, but also proves the oper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evaluation theory in literary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works.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刚妮;;隐喻的评价意义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9期

2 徐灵香;姜娥;;评价理论视角下《春望》的评价意义及英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何广惠;;语篇评价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4 何雯婷;;态度资源的评价理论视角——解读奥巴马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的演讲[J];海外英语;2010年11期

5 王晓影;;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评价理论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6 王雯;季小燕;;慈善筹款信人际意义的评价性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史顺良;赵军强;;英语教育类公众演讲的积极话语分析——评价理论视角[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孙海珊;;英语社论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9 虞安骥;邹文君;;评价理论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李晶晶;;英语学术书评中态度意义的评价性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建;;层位评价理论——一种合理的评价思想[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杨洁;杨子;;国家形象建构的评价视角——以国外媒体对汶川事件的报道为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宋晓舟;;《纽约时报》对华经济新闻报道的评价资源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魏志成;;比较翻译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蕾;;评价理论在汉语立法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吕俊;;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曹慧洁;;新评价理念下的改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徐彬;;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陈烨;罗震东;;面向发展不确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方法构建——以无锡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菲;“发展型”民主:新的理论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江其勤邋方成名;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选区评价拉开帷幕[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杜再江;延伸理论视角 走出低水平重复[N];贵州民族报;2008年

4 第九中学 于长保;普通学校高中生有效阅读的教学体悟[N];天津教育报;2011年

5 阮力;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N];中国信息报;2007年

6 夏涵冰;稳中求发展 基础加能力[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应寅锋 冯莉;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求解助学贷款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贵阳市经贸学校 张敏;英语写作课上的教学策略[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何国庆;重视基础 突出能力[N];湖南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邓其锋;丁汝福:西北荒漠的寻矿者[N];丽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春燕;对话语篇的整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继楠;英汉左偏置句式的句法语篇界面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史成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D];山东大学;2011年

6 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9 徐健;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韧;对英文报纸书评的评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象男;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猪人》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2 刘大稳;介入理论视角下新闻评论语篇中评价性语用标记语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效伟;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论语》话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范志红;评价理论视角下英语商业广告语篇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赵璐;语篇递模式在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教学中应用的实验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瑞丽;从系统功能角度阐释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尤静;英文编者按中的话语主题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宋成方;语篇的宏观等级分析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陈寅晓;网络英文旅游景点介绍语篇的体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燕;学术语类英语语篇模块标注的理论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69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869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