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籍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复杂情感探微
本文选题:奈保尔 + 流散 ; 参考:《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二十世纪西方文坛中活跃着一批印裔流散作家,其借助文学载体以西方殖民者"养子"身份理性揭露批判印度传统文明。然而他们本身深受印度文明熏染,吸收西方中心文明教化,经历了从边缘地带走向文明中心过程,因此在其作品中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文章通过分析印裔作家奈保尔的作品,探寻其作品中幽微的复杂情感,以期窥测其自主选择流散迷失民族身份之谜。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a group of Indian diaspora writers were active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ld. They exposed and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Indian civil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literary carrier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adopted son" of the western colonists. However, they themselves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Indian civilization, absorbed western central civilization and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marginal zone to civilization center, so they had strong emotional color in their works. By analyzing Naipaul's work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ubtle and complex emotions in his work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iddle of his choice and loss of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超越族裔的英国殖民作家作品研究”(11WX201)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贵明,韩伟斌;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流亡者——从后殖民主义视野解读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李岩;陈瑶;;试析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东方主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祥凤;;《抵达之谜》的“模仿”主题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2 关智;;对维·苏·奈保尔文学作品中的后殖民时代解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3 石海军;;论维·苏·奈保尔笔下的“敌人”[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4 曾玉洪;;以“我”为中心解析《作家周围的人》[J];作家;2012年2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辛晰;抵达 于废墟之上:奈保尔《河湾》与《到达之谜》景物意象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3 韦文华;论奈保尔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冯会珍;驯服与反抗[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梁颖;透析《黎明时出发》与《真理的彼岸》中流亡知识分子的权力现象[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熊祺;奈保尔小说的叙述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7 江宁;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奈保尔小说的形象学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8 熊晨芳;政治魔咒中的诗性奈保尔[D];南昌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飞;;自我的追寻——解读奈保尔的封笔长篇《魔种》[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2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方宸;;“流亡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评奈保尔的《半世浮生》和《神奇的种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海舟子;;一部半个世纪后面世的珍贵文学资料——维·苏·奈保尔的《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J];外国文学动态;2000年02期
6 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7 周长才;奈保尔的最新小说——《半生》[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8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10 杨中举;维·苏·奈保尔的旅行情结[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4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5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6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8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9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康慨;文坛“猫鼬”事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熊亚芳;从《抵达之谜》看奈保尔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懈寻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胡芳;从疏离到亲近[D];苏州大学;2009年
8 俞曦霞;论奈保尔《抵达之谜》中的抵达[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2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87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