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褪色的褐皮书”——从摩尔看伍尔夫的哲学观
本文选题:伍尔夫 + 摩尔 ; 参考:《外国文学》2015年01期
【摘要】:对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哲学思想的研究颇多争论,但常忽视她对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G.E.摩尔的复杂态度。本文通过细读伍尔夫的小说、日记和书信,提出以下观点:摩尔哲学是伍尔夫哲学认知的起点,其"意识状态"的提法更是影响了伍尔夫以"存在的瞬间"为结晶的创作理念,但摩尔的实证哲学不符合伍尔夫贯穿始终的表象之下有本质、本质才是真正存在的认识。此外,她对自我的关注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她深感兴趣的心理也并非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心理学。她强调瞬间的感悟对个体存在以及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并以文学的含糊多义拒绝哲学的明晰确凿,体现了文学家对教条的怀疑以及视文学为终极超越的信念。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novelist Virginia Woolf's philosophical ideas is controversial, but often neglects her attention to the British positivist philosopher G. E. Moore's complicated attitude. By reading Woolf's novels, diaries and lett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Moore's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Woolf's philosophical cognition, and the formulation of his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nfluences Woolf's creative idea of "the moment of being" as the crystallization. But Moore's positivist philosophy does not accord with Woolf's understanding that there is essence and essence is the real existence. In addition, her attention to self transcends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f dualism, and her deeply interested psychology is not Freudian psychology. S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stant perception to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life value, and rejects the clarity of philosophy with literary vagueness and polysemy, which embodies the writer's doubts about dogmatism and the belief that literature is the ultimate transcend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威;;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2 杨宗元;;在事实与价值之间——试论道德词的内涵[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腾;;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4 石群;;西湖申遗成功的深层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马如俊;;自然主义伦理学中的“善”[J];道德与文明;2006年01期
6 吴秀莲;;元伦理学家认为不能从“是”推出“应该”吗[J];道德与文明;2011年03期
7 李蜀人;;在传统与现代伦理学之间——西季威克伦理思想述评[J];道德与文明;2012年03期
8 何生根;周慧;;论学术自由的法律界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李晔;苗青;;“规范性”及伦理规范的“基础”问题[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良坚;;论西季威克对功利主义的证明[J];道德与文明;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朱法荣;;在场与幸福:乔伊斯短篇小说《伊芙琳》的伦理价值[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舒远招;;西方进化伦理学的哲学收获和界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肖士英;;伦理知识之基础浅辨[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张俊;;康德德福配享学说的思想渊源[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张俊;;康德圆善说的思想渊源[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亚;普鲁塔克政治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4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金海;领导转型:校长领导伦理的寻求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李娜;批判与追寻[D];吉林大学;2012年
9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军;卖淫刑事政策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晋;课堂教学公正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立洋;社会保障水平的伦理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4 张玉琛;普世价值的理性诉求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松;康德道德哲学视野中的道德评价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莎莎;至善论的当代辩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殷燕;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D];浙江大学;2010年
8 龙莉;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伦理审视[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杨征源;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巩佳艺;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伦理学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玉蔚;爱的选择——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J];名作欣赏;2003年08期
2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6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程爽,孙冬;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J];学海;2004年04期
9 李晓文;;再论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袁素华;;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慧卿;德国总统悬而未决 伍尔夫能否如愿[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德国总统麻烦大了[N];光明日报;2012年
4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靓丽时尚的德国第一夫人[N];光明日报;2010年
6 ;《伍尔夫报告》与英国司法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8 柳已青;《伍尔夫传》:凋零于水中的英格兰百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9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伍尔夫当选德国总统[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燕;论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扬晨;伍尔夫在《远航》中矛盾的帝国主义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蔡玮;失落中的探寻与怀疑[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茜;伍尔夫小说的象征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成凤;寻求和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42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4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