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朝鲜汉文小说宝物母题的叙事功能及民族性认同

发布时间:2018-06-10 08:26

  本文选题:朝鲜汉文小说 + 宝物崇拜 ; 参考:《学术交流》2015年11期


【摘要】:朝鲜汉文小说中的宝物可分为器物、灵丹妙药和动植物生命体三类。选取标准相对宽泛,而内涵的不确定性与叙事策略的随机性对应,也与泛灵论民俗潜意识反应有关。母题叙事功能在于:宝物作为故事演进、人物命运改善的关节点,宝物成为主要人物的附加物,其神奇力量增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与行动力量,是故事中特殊人物特殊身份的象征物。宝物及其叙事功能生成的文化动因较为复杂,既有朝鲜半岛土著巫教的深在影响,也有儒教、佛教精神和中国民间崇拜信仰的浸染,也较大程度地受容中国古代小说叙述套路。与明清小说宝物叙事相比较,汉文小说较多关注宝物的世俗生存价值,忽略宝物本身生命魅力以及宗教门派精神皈依的超物质凝聚力。
[Abstract]:The treasures in Korean nove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mplements, panacea and animal and plant life. The standard of selection is relatively broad, and the uncertainty of connot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randomness of narrative strategy, and is also related to the subconscious reaction of animism.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the motif lies in: the treasure as the key poin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to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 the treasure becomes the addi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 and its magical power enhances the identity and action of the character. It is the symbol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 and the special identity in the story. The cultural motivation of the creation of treasure and its narrative function is more complicated, which has not only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native witchcraft of Korean Peninsula, but also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t spirit and Chinese folk worship belief, and to a large extent embraces the narrative routine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Compared with the narrative of treasur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ese novel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ular survival value of treasures, ignoring the charm of life and the super-material cohesion of spiritual conversion of religious schools.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
【基金】:辽宁省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古代文学发展史论”(2015lslktziwx-07)
【分类号】:I3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描写若干情节模式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庄乾;朱波;张小敏;;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障碍研究——以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审视[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王世荣;论文化时代[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7 叶青;文明的冲突与冷和平——对阿以冷和平的个案分析[J];阿拉伯世界;2001年02期

8 刘小彪;全球化下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J];阿拉伯世界;2002年02期

9 杨尚武;中东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J];阿拉伯世界;2003年04期

10 虞卫东;由伊拉克战争论“文明冲突论”本质[J];阿拉伯世界;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6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7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王锁劳;;“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郑s,

本文编号:2002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02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