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浅谈对《源氏物语》文本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10 03:18

  本文选题:《源氏物语》 + 物哀情怀 ; 参考:《美与时代(下旬)》2015年10期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的一部长篇小说,对日本文学整体的发展风格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被学术界称之为日本古典文学发展到高峰期的代表作。该书以宫廷为故事发展的核心场所,将视角集中在了宫廷中令人幻想的王室贵族与诸种女性角色的恋情之上,在对不同人物性格、情绪的刻画中又着重铺陈他们之间的爱恨离愁,并充斥着大量的关于时代背景、社会风气、自然之物的描绘,在虚与实、情与欲之间展开属于时代的"物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哀怜情怀、佛教观念和悲剧意识,这些正是紫式部《源氏物语》的文本魅力之所在。
[Abstract]:The Tale of Genji is a novel written by Japanese female writers in the 11th century, which has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style of Japanese literature. It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the peak perio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book takes the palace as the core of the story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palace fantasy royal aristocrats and various female characters on the love, i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The depiction of emotion lays emphasis on the love and hate between them, and is filled with a lot of description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social atmosphere, natural things, in the virtual and real, Between emotion and desire, there is an era of "the language of things", which is permeated by the author's feelings of pity, Buddhist ideas and tragic consciousness. These are the charm of the text of the Purple Ministry of Genji.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313.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钟旭;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宗教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佟君;日本古典文艺理论中的“物之哀”浅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曹利霞;安书慧;;浅析《古今和歌集》中的“物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杨果;;隐含的对立——试析“物感”与“物哀”理论发展中主客体关系之流变[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3 裴晓宇;;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平安贵族的灵魂观念[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0期

4 周韬;陈晨;;《源氏物语》“物哀”中表现“物”的方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周韬;;论佛教思想对平安朝“物哀”精神的影响——以《源氏物语》为例看从“真·诚”到“物哀”的衍化[J];名作欣赏;2010年30期

6 汤春苹;;《源氏物语》的佛教性格[J];名作欣赏;2012年09期

7 王玲;;死亡在《源氏物语》构成中的作用和意义——以源氏身边的女性死亡为视点[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1期

8 王向远;;感物而哀——从比较诗学的视角看本居宣长的“物哀”论[J];文化与诗学;2011年02期

9 王毓;;论谷崎润一郎美学观的形成[J];作家;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鲍同;山崎丰子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富天娇;朝鲜审美情感“恨”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燕燕;关于“あはれ”原初情感内涵的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希颖;挣脱与被缚[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婉婉;日本人の[槊酪鈰X[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陈可妍;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芒;;“物のあわれ”汉译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泰凯;《源氏物语》在中国——《源氏物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王燕;从《源氏物语》看日本访妻婚习俗中女性地位的转变[J];克山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3 姚继中;《源氏物语》和歌艺术风格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姚继中 ,刘华曦;走进《源氏物语》(五)——恨不相逢未嫁时[J];日语知识;2005年05期

5 姚继中;如何阅读《源氏物语》[J];日语知识;2005年01期

6 姚继中;译成中文后的《源氏物语》与原文汉字表记相异较大的题名[J];日语知识;2005年02期

7 姚继中;《源氏物语》五十四回题名[J];日语知识;2005年02期

8 姚继中 ,刘华曦;走进《源氏物语》(三)——任是无情也动人[J];日语知识;2005年03期

9 姚继中 ,刘华曦;走进《源氏物语》(四)——日边红杏倚云栽[J];日语知识;2005年04期

10 熊仁芳;关于《源氏物语》的词义研究——以“ほのか、”和“かすか”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志虹;;日本古代文献中的“なさけ”——《源氏物语》之前的用例考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姚继中;;于破灭中寻觅自我——《源氏物语》主题思想论[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3 姚继中;;《源氏物语》与唐代变文、传奇之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4 叶舒宪;李继凯;;光·恋母·女性化——《源氏物语》的文化原型与艺术风格[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5 赵连元;;《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铮;《源氏物语》将迎千岁华诞[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记者 金鑫;12位学者联手译现代改编版《源氏物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钱铮邋刘赞;石山寺踏访《源氏物语》,魅力千年探缘由[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特约记者 戴铮;《源氏物语》一千岁,几代大师深受其惠[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戴铮;千年的源氏 千年的物哀[N];东方早报;2008年

6 记者 陈熙涵;《新源氏物语》中译本推出[N];文汇报;2008年

7 邸永君;人民币图案的选择思路应有所更张[N];北京日报;2006年

8 竺家荣;《天上红莲》:超越千古的人间情爱物语[N];文艺报;2012年

9 张晖;一千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是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 徐忆农;昴——古字“新”意[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吉林大学;2013年

2 吴松梅;《源氏物语》的家族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燕;中国读者对《源氏物语》的鉴赏[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2008年

3 许霄翔;《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4 三浦由利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岳小冬;论《源氏物语》中的私通事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陶毅;《源氏物语》<须磨>卷和歌中的月亮意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宁恺;《源氏物语》中蕴含的风雅余情[D];东华大学;2013年

8 唐菊芳;对《源氏物语》中女主人公出家问题的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9 李曼;《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10 杨乐;《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1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01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d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