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扶桑》中的“他者”形象
本文选题:他者 + 主体 ; 参考:《名作欣赏》2015年20期
【摘要】: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一方面,从白人克里斯、华人大勇和叙事者"我"的角度出发,对扶桑这一"他者"进行凝视,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双重压迫;另一方面,这被凝视的第二性,却反过来拯救了男性克里斯和大勇。相对于白人克里斯的主体身份,大勇和扶桑又是"他者",但严歌苓通过对东方主义的颠覆,赋予了大勇和扶桑新的形象。
[Abstract]:Yan Geling's novel "Fusang",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angle of white Chris, Chinese Dayong and narrator "I", gazes at the "other" of Fusang, and exposes the double oppression of women by colonialism and patriarchal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second sexual gaze, in turn, saves male Chris and Da Yong. Compared with the white Chris, Da Yong and Fusang are "other", but Yan Geling gives Da Yong and Fusang a new image by subverting Orientalism.
【作者单位】: 汕头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5 李杨;;也说范妮·普莱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6 马婷;;想象的中国 西方的“蝴蝶君”——谈电影《蝴蝶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维;切肤之痛 痛定思痛——关于后殖民理论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王洪;;失节的影像——东北沦陷时期电影新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朱康;;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地形志——福柯、斯皮瓦克、杰姆逊之间的两次“对话”[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10 胡春梅;;美国华人英语文学中的中国书写[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宋志明;;文化“归航”与文化反抗——论沃勒·索因卡后殖民主义创作的文化形态[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8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巍;从后殖民主义看《曼斯菲尔德庄园》[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1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