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8 21:01

  本文选题:冲突 + 阿波罗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曹禺和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成就巨大、卓有影响的剧作大师。作为东西方两大戏剧大师,虽然奥尼尔和曹禺素昧平生且他们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迥异,然而其剧作悲剧观念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悲剧意识不仅仅来自对古希腊悲剧的沉迷,更来自个人悲剧。不幸的家庭,压抑的灵魂赋予他们深重的悲剧意识。《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各自上演了一出人生悲剧,并在作品中展示了建立在现实与非现实基础之上的悲剧人生所引发的悲剧观念。本文拟从悲剧的角度对两部作品中的社会冲突、家庭冲突及三组人物性格凸显出的精神进行对比。 引言部分对两位作者和作品进行简要介绍。总结了评论界对《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的比较研究状况,指出其成功与不足;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本文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从两位作家及作品所处的背景的条件下解释说明了剧中产生社会冲突的原因及冲突的表现形式,即阶级冲突。第二章就社会冲突而导致的家庭冲突进行对比研究,家庭冲突虽然是内部矛盾,但却是因为社会冲突产生后因为家族中的家长制的管理模式而产生的,是社会冲突的一个分支。第三章主要对《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中三组人物的性格进行对比分析。三组人物分别是周朴园和凯伯特,蘩漪和爱碧,周萍和伊本。尽管剧中的三组人物分属于不同的国度和作品中,但从性格上剖析,,他们的内心都清晰地体现了古希腊悲剧中所提到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这两种精神在每个人物的内心中挣扎、斗争,试图控制人物的灵魂。 以上述各章为基础,最后一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剧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了悲剧冲突的相似之处;明确指出本论文在吸收前人的研究资料上所作的突破,并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Cao Yu and O'Neill were masters of great achievement and influen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 th century. Although O'Neill and Cao Yu are two great dramatic masters of the East and West, and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tragic ideas. Their tragic consciousness comes not only from their indulgence in ancient Greek tragedy, but also from their personal tragedy. Unhappy families, repressed souls give them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Thunderstorm and desire under the Elm each stage a tragedy of life, It also shows the tragic concept of tragic life based on reality and non-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ged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ocial conflict, family conflic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hree groups of characters in the two works.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wo authors and the work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understorm and lust under elm, points out its success and deficiency,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ext of this paper,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causes and forms of social conflict in the pla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wo writers and works, that is, class conflict.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amily conflict caused by the social conflict. Although the family conflict is an internal conflict, it is a branch of the social conflict because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in the family after 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al conflict.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hree groups of characters in thunderstorm and desire under Elm. The three groups are Zhou Puyuan and Keibert, Fanyi and Ai Bi, Zhou Ping and Ibne. Although the three groups of characters belong t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works, they clearly embody the spirit of Dionysus and the Spirit of the Sun in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These two spirits struggle in each character's heart, struggle, try to control the soul of the character. Based on the above chapters, the last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 The two playwrigh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ll showed the similarities of tragic conflicts in their respective works, and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breakthrough made in this paper in absorb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materials. And provide more reference value for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3-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娟;;中西语境下的“母性缺失”——再议“美狄亚”与“细侯”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朱亚岚;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3 罗德琼;;略谈二十世纪美国作家与酒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4 余汉英;;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5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曹金合;;追随永恒——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剖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叶虎;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郭晓芬;李双宏;;《雾都孤儿》人物分析——南希的挣扎[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孙红霞;;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毛凌滢;;论《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母题及伦理命运观[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婷;唐代古琴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6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36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