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尔德作品中的“瞬间主义”
本文选题:奥斯卡·王尔德 + 瞬间主义 ; 参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瞬间主义"是王尔德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时间观,它是一种现代性的时间意识,也是解读王尔德颓废主题的关键。瞬间主义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相对于空茫的时间之流,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短暂的生命区间,有意义的存在不过是若干激情片刻而已。瞬间主义使王尔德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那些纨绔子形象,获得了重新选择生活姿态的自由,同时也造成了其生活的双重断裂,致使其一味追求审美体验乃至即时的感官享受,主观上拒绝反思与悔改,最终在碎片化生存中丧失了完整的人格与活的灵魂。
[Abstract]:"instantialism" is a dominant view of time in Wang Erde's works. It is a kind of modern time consciousness and the key to unscramble the decadent theme of Wang Erde. Transitionalism consists of two levels: life is only a brief moment relative to the flow of empty time; in a short life interval, the existence of meaning is only a few moments of passion. Transitionalism makes the characters of Wang Erde, especially those dandy images, have the freedom to re-choose their life pos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cause the double rupture of their life, resulting in their blindly pursu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even instant sensual enjoyment. Subjectively refusing to reflect and repent ultimately lost the complete personality and living soul in the fragmentation of existenc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性语境中的审美追求:奥斯卡·王尔德研究”(10YJC752004)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8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炜;;作家的人格[J];走向世界;2010年34期
2 王小立;;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灵魂”塑造看王尔德的矛盾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4期
3 刘汝燮;;从胡乔木的更正想到王尔德的增删[J];新闻业务;1985年04期
4 陆建德;“声名狼藉的牛津圣奥斯卡”——纪念王尔德逝世100周年[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5 肖名丽;论王尔德的现代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胡德映;谈王尔德《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中人名意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吴学萍,夏腊初;论东方文化对王尔德的影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周小仪;;王尔德、纨绔子与唯美的生活方式[J];欧美文学论丛;2002年00期
9 张唯嘉;唯美的心灵——解读王尔德的《巨人和孩子》[J];语文建设;2003年11期
10 王琼;“受观”的重要性——《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之“美”及其特性[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武平;王尔德的先祖与后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臧棣;因他触及文学的皮肤[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肖毛;一个在悲怆中寻找唯美的灵魂[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赵荔红;悲怆的意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梁永安;王尔德凭什么这样红?[N];解放日报;2010年
6 沈大力;王尔德,唯美理想的寂灭[N];文艺报;2012年
7 苏福忠;读点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舒晋瑜;诗人殉道者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余凤高;“快乐王子”:爱的颂歌[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萧易;得不到宽恕的梦想家[N];中国邮政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张介明;王尔德唯美叙事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钟艳萍;论王尔德小说和戏剧中的审美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丽梅;语境·译者·译文[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幸君;唯美主义者的乌托邦:王尔德与东方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齐静静;王尔德对现代社会的反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星君;社会边缘的狂欢:王尔德狂欢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唐慕实;王尔德与二十世纪爱尔兰文学中的“艺术与现实”关系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马春蕾;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观之阐释[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匡娉婷;颓风美雨:王尔德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5年
7 李家才;现当代语境中的王尔德《认真的重要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小立;王尔德创作艺术的重新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玲玲;王尔德与创作型批评[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婷婷;王尔德社会喜剧中的家庭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6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36891.html